成语拼音:nòng qiǎo fǎn zhuō
成语解释:见“弄巧成拙”。
成语出处:明·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二卷:“西子捧心,愈见增妍;丑妇效颦,弄巧反拙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批评场合
繁体字形:弄巧反拙
英文翻译:get into trouble through clever means
弄:[nòng]1.手拿着、摆弄着或逗引着玩儿:他又弄鸽子去了。小孩儿爱弄沙土。2.做;干;办;搞:弄饭。这活儿我做不好,请你帮我弄弄。把书弄坏了。这件事总得弄出个结果来才成。3.设法取得:弄点水来。4.耍;玩弄:弄手段。舞文弄墨。[lòng]小巷;胡同(多用于巷名):里弄。弄堂。一条小弄。
巧:1.心思灵敏,技术高明:巧干。能工巧匠。他的手艺很巧。2.(手、口)灵巧:心灵手巧。他嘴巧,学谁像谁。3.恰好;正遇在某种机会上:恰巧。偏巧。凑巧。巧遇。来得真巧。我一出大门就碰到他,真巧极了。4.虚浮不实的(话):花言巧语。5.姓。
反:1.颠倒的;方向相背的。与“正”相对:反面。反作用。2.指反革命、反动派:肃反。3.反抗;反对:反法西斯。反封建。4.翻转:反复。反败为胜。5.推及:举一反三。6.回;还:反击。反问。7.副词。反而:画虎不成反类犬。8.古同“返”。
拙:1.笨:弄巧成拙。2.谦辞。称自己的文章、意见等:拙作。拙见。
“弄巧反拙”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就是本想耍聪明、走捷径,结果反而搞砸了。比如小明想用胶水快速修补摔碎的陶瓷杯,结果手一抖把胶水涂得满杯都是,最后杯子彻底报废——这就是典型的弄巧反拙。
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?其实这和我们的思维误区有关。很多人总觉得“复杂的方法更高效”,但有时候简单直接才是正解。就像同事小王上周做汇报,硬要用十几种动画效果做PPT,结果投影时电脑卡死,全场尴尬。这种过度设计反而掩盖了内容本身的价值。
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。记得有次朋友想给生日蛋糕搞创意造型,把奶油挤成抽象艺术,结果寿星看到后犹豫着问:“这…是蛋糕还是雕塑?”过度追求特别反而让事物失去原本的意义,这让我想到:或许“恰到好处”比“别出心裁”更重要。
如何避免弄巧反拙?关键要分清“聪明”和“小聪明”的界限。就像炒菜时放盐,少放可以补救,多放就只能整盘倒掉。工作中遇到紧急任务时,与其搞花哨的排版耽误时间,不如先把核心内容梳理清楚。有时候“笨方法”反而更可靠。
有趣的是,这种现象在艺术领域也有体现。画家张大千晚年常说“拙中见巧才是真功夫”,刻意追求的精致笔触反而不如率性而为的泼墨有感染力。这或许提醒我们:与其绞尽脑汁耍聪明,不如顺着事物本身的规律来。
下次想要秀操作的时候,不妨先问问自己:这个方法真的能解决问题,还是单纯想显得厉害?就像玩叠叠乐游戏,抽最中间的积木看似很酷,但可能让整座塔瞬间崩塌。找准平衡点,才是避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