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ì bǐ cóng róng
成语解释:犹投笔从戎。谓文人弃文就武。
成语出处:唐·张鷟《游仙窟》:“兄及夫主,弃笔从戎,身死寇场,茕魂莫返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弃文就武
繁体字形:棄筆従戎
英文翻译:give up literature for a military career
弃:1.放弃;扔掉:抛弃。舍弃。遗弃。弃权。弃之可惜。2.姓。
笔:1.写字画图的用具:毛笔。铅笔。钢笔。粉笔。一支笔。一管笔。2.(写字、画画、作文的)笔法:伏笔。工笔。败笔。曲笔。3.用笔写出:代笔。直笔。亲笔。4.手迹:遗笔。绝笔。5.笔画:笔顺。笔形。6.a)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:一笔钱。三笔账。五笔生意。b)用于字的笔画:“大”字有三笔。c)用于书画艺术:写一笔好字。他能画几笔山水画。7.姓。
从:[cóng]1.依顺:顺从。盲从。从善如流。2.采取,按照:从优。3.跟随:愿从其后。4.跟随的人:侍从。仆从。5.参与:从业。从政。投笔从戎。6.由,自:从古至今。从我做起。7.次要的:主从。从犯。8.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:从父(伯父、叔父的通称)。9.中国魏以后,古代官品(有“正品”和“从品”之分,宋代龙图阁大学士为从二品)。10.姓。[zòng]1.古同“纵”,竖,直。2.古同“纵”,放任。
戎:1.兵器;武器:兵戎。2.军事;军队:戎马。戎装。投笔从戎。3.我国古代称西方的民族。4.姓。
你听说过“弃笔从戎”这个词吗?它原本指古代文人放下毛笔、拿起武器投身战场的行为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里写道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”,但后来他选择辅佐刘备征战天下——虽未真正上阵杀敌,但这份从文士到军事家的转变,正是对“弃笔从戎”的生动诠释。
现代人还会“弃笔从戎”吗?当然会!去年新闻报道的清华博士放弃科研参军入伍就是个典型案例。有人问:“现在和平年代,参军和拿笔杆子不冲突啊?”其实核心在于“主动选择人生赛道”——当个体认为某种使命比原有轨迹更重要时,这种转变就具有了时代价值。
这个成语是否意味着轻视文化?恰恰相反。古人常说“上马击狂胡,下马草军书”,文武兼备才是最高追求。就像疫情期间,很多作家放下创作去当社区志愿者,他们手中的测温枪何尝不是另一种“武器”?这种转变不是否定过去,而是用行动拓宽生命的维度。
我曾在博物馆见过抗战时期学生的家书,泛黄信纸上写着:“儿已报考航校,笔墨暂搁,待逐寇后再续诗文。”这种带着墨香的决绝,让人突然明白:所谓“弃笔”,不是抛弃文化,而是将知识分子的担当化作具体行动。当书本里的道理遇上现实的召唤,知行合一的勇气才是最动人的篇章。
下次在简历上看到“退伍军人转行程序员”或者“教师改做消防员”的经历,不妨多留意两眼。这些现代版的“弃笔从戎”者,正用人生轨迹证明:改变从来不是对过去的否定,而是给未来多开一扇窗。毕竟,能拿起笔的人很多,但愿意为信念重新选择战场的人,永远值得敬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