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ì shū juān jiàn
成语解释: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籍少时,学书不成,去学剑,又不成。项梁怒之。籍曰:‘书足以记名姓而已,剑一人敌,不足学,学万人敌。’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棄書捐劍
英文翻译:Discard books and donate Swords
弃:1.放弃;扔掉:抛弃。舍弃。遗弃。弃权。弃之可惜。2.姓。
书:1.写字;记录;书写:书法。大书特书。振笔直书。2.字体:楷书。隶书。3.装订成册的著作:一本书。一部书。一套书。丛书。新书。古书。书店。4.书信:家书。书札。5.文件:证书。保证书。说明书。挑战书。白皮书。6.姓。
捐:1.舍弃;抛弃:捐弃。捐生(舍弃生命)。捐躯。2.捐助:捐献。捐钱。募捐。3.税收的一种名称:车捐。上了一笔捐。
剑:1.古代兵器,长条形,一端尖,两边有刃,安有短柄。现在击剑运动用的剑,剑身是细长的钢条,无刃,顶端为一小圆球。2.(Jiàn)姓。
提到"弃书捐剑"这个成语,你是否好奇它的实际应用场景?先来看个例子:小张原本在科技公司做程序员,后来发现更热爱教育事业,于是毅然辞职创办在线编程课堂。朋友说他这是"弃书捐剑"式的转变——放下了代码编写(剑)和专业技术书籍(书),转而投身新领域。
这个成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?它是否在鼓励人们随意放弃现有基础?其实关键在于理解"弃"与"捐"的辩证关系。就像春蚕蜕去旧壳才能生长,某些时刻的舍弃恰恰是为了更好的蜕变。笔者在职业转型期也曾面临类似抉择,最终发现真正需要捐弃的不是知识本身,而是固化的思维模式。
现代社会中,"弃书捐剑"更多表现为突破舒适区的勇气。比如那位从投行分析师转行做有机农场主的李女士,她并未真正抛弃金融知识(书),而是将风控思维应用于农业管理;也没有否定职场技能(剑),而是将其转化为商业谈判能力。这种"旧工具新用法"的智慧,或许才是成语的深层启示。
有人担心这是否会造成资源浪费?观察教育领域可见端倪:某高校将传统图书馆改建成数字学习中心,看似"弃书",实则通过数字化让古籍触达更多读者;武术冠军开设防身术网课,看似"捐剑",实则让冷兵器时代的智慧焕发新生。转变形式不等同于否定价值,关键在于如何创造性转化。
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,"弃书捐剑"更突显持续学习的重要性。就像程序员需要从C++转向Python,医生要掌握智能诊断系统,这种转变不是抛弃而是升级。笔者亲历的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证明,纸质书或许减少,但知识传播的形态正以更丰富的方式延续着文明的火种。
当我们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,或许该少些非此即彼的焦虑。那些年读过的书、练过的剑,终将在某个时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派上用场。就像书法家的笔锋藏着剑术的力道,程序员的代码流淌着逻辑的诗意,所有经历终将融汇成独特的生命轨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