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ián lǎo lì shuāi
成语解释:年事已高,身体衰弱
成语出处: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29回:“因他年老力衰,将买卖收了,临别时就将此楼托付我了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老年人
繁体字形:年老力衰
英文翻译:aged and failing in strength
年:1.时间的单位,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,平年365日,闰年366日,每4年有1个闰年:今年。去年。2.用于计算年数:三年五载。在广州住了两年。3.每年的:年会。年鉴。年产量。4.岁数:年纪。年龄。忘年交。益寿延年。5.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:童年。幼年。少年。青年。中年。老年。6.时期;时代:近年。明朝末年。7.一年中庄稼的收成:年成。年景。丰年。歉年。8.年节:新年。过年。给大家拜年。9.有关年节的(用品):年糕。年货。年画。10.姓。
老:1.年岁大(跟“少、幼”相对):老人。老大爷。他六十多岁了,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。2.老年人(多用作尊称):徐老。敬老院。扶老携幼。3.婉辞,指人死(多指老人,必带“了”):隔壁前天老了人了。4.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;老练:老手。老于世故。5.很久以前就存在的(跟“新”相对,下6.同):老厂。老朋友。老根据地。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。7.陈旧:老脑筋。老机器。这所房子太老了。8.原来的:老脾气。老地方。9.(蔬菜)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(跟“嫩”相对,下10.同):油菜太老了。11.(食物)火候大:鸡蛋煮老了。青菜不要炒得太老。12.姓。
力:1.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,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。力有三个要素,即力的大小、方向和作用点。2.力量;能力:人力。物力。目力。脑力。药力。理解力。说服力。战斗力。3.特指体力:大力士。四肢无力。用力推车。4.尽力;努力:力争上游。维护甚力。5.姓。
衰:[shuāi]微弱;变弱:衰败。衰退。年老力衰。[cuī]1.见〔等衰〕2.同“缞”。
“年老力衰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年纪大了,体力和精力逐渐衰退。比如《红楼梦》里写贾母“年老力衰,精神不济”,说的就是她虽然地位尊贵,但身体已不如年轻时硬朗。但问题来了:年老真的等同于“力衰”吗?其实未必。许多老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,比如钟南山院士80多岁仍活跃在医学一线——这说明“年老”和“力衰”之间没有必然联系。
成语“老骥伏枥”或许能给我们新启发。曹操在《龟虽寿》里写下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,比喻有志向的人即便年老仍怀雄心。邻居张爷爷退休后自学编程,去年还帮社区做了疫情防控小程序。这让我想到:身体的衰老或许不可避免,但精神力量却能突破年龄限制。就像秋天的银杏树,叶子黄了,枝干却刻满时间的智慧。
有人问:“既然体力下降,老年人还能创造价值吗?”看看“姜还是老的辣”这句俗语就知道了。广西有位奶奶用三十年腌酸笋的经验,带动全村发展特色产业。她常说:“手劲不如从前,可眼睛更会看火候了。”这种将岁月沉淀转化为独特优势的能力,恰恰是年轻人难以复制的。
笔者在养老院做义工时发现有趣现象:会拉二胡的王奶奶总被孩子们围着学艺,而天天念叨“不中用”的李爷爷却少有人靠近。这或许说明:对待衰老的态度比年龄本身更重要。就像成语“枯木逢春”,只要保持生命力,老树也能发新芽。
最后看“力不从心”这个成语。确实,爬山时爷爷需要中途休息,但他总能指着山腰的野花教我辨认药材。体力有限时,智慧反而成为新的支点。与其盯着失去的青春活力,不如像老茶树的深根,在土壤里酝酿更醇厚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