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íng bái wú gū
成语解释:清白无罪。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六十一回:“这样说,你竟是个平白无辜人了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清白的
繁体字形:平白無辜
英文翻译:Innocent
平:1.表面没有高低凹凸,不倾斜:平坦。马路很平。把纸铺平了。2.使平:平了三亩地。把沟平了种庄稼。3.两相比较没有高低、先后;不相上下:平辈。平列。平局。平起平坐。这场球赛双方打平了。4.达到相同的高度:平槽。平了世界记录。5.平均;公平:平分。持平之论。6.安定:风平浪静。心平气和。7.用武力镇压;平定:平叛。平乱。8.抑止(怒气):你先把气平下去再说。9.经常的;普通的:平时。平淡。10.姓。
白:1.像霜或雪的颜色(跟“黑”相对)。2.光亮;明亮:东方发白。大天白日。3.清楚;明白;弄明白:真相大白。不白之冤。4.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;空白:白卷。白饭。白开水。一穷二白。5.没有效果;徒然:白跑一趟。白费力气。6.无代价;无报偿:白吃。白给。白看戏。7.象征反动:白军。白区。8.指丧事:白事。9.用白眼珠看人,表示轻视或不满:白了他一眼。10.姓。11.(字音或字形)错误:写白字。把字念白了。12.说明;告诉;陈述:表白。辩白。告白。13.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:道白。独白。对白。14.指地方话:苏白。15.白话:文白杂糅。半文半白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辜:1.罪:无辜。死有余辜。2.背弃;违背:辜负。辜恩背义。3.姓。
“平白无辜”这个词,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委屈。比如有人突然被老板批评工作失误,但实际是同事的文件出了错,这时候他可能会想:“我明明没碰过这个项目,为什么说我不用心?”这种毫无根据地背黑锅的情况,就是典型的“平白无辜”。
有人问:为什么生活中总有人平白无故受牵连?其实背后藏着两种常见逻辑。一是信息不对称,比如团队沟通断层时,领导可能只看到结果而误判责任人;二是人性中的“甩锅本能”,当问题出现时,人们下意识会寻找替罪羊。就像学生时代小组作业,总有人明明没参与却被老师点名批评。
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?去年我邻居家的狗咬坏了花园围栏,物业却指责是王家小孩淘气。王叔的做法值得借鉴:他先打印了宠物医院的疫苗记录,再调取自家监控,最后带着时间线清晰的证据找物业沟通。三天后,物业经理亲自登门道歉。这个例子说明,保持冷静、用事实说话,往往比情绪化争辩更有效。
值得思考的是,为什么“平白无辜”的现象在职场新人身上更常见?刚入职的小李就经历过类似情况:他负责整理的会议纪要里,某个数据错误明明是主管口误造成的,部门会议上却被点名批评不认真。这种现象折射出权力关系中的惯性思维——资历浅的人更容易成为责任转嫁的“安全出口”。
换个角度看,这种经历或许能带来意外收获。就像被误认为偷拿办公室零食的小张,后来养成了重要物品拍照留证的习惯。他说:“虽然当时很憋屈,但这个教训让我做事更周全了。”生活里的冤枉账,有时候反而催生出新的生存智慧。
最近看到个有趣的调查报告:在2000份职场纠纷案例中,有38%的误会源于沟通时省略了关键细节。比如“把文件放我桌上”这句话,如果不说清楚是电子版还是纸质版,就可能引发后续的推诿扯皮。这提醒我们,减少“平白无辜”的关键,可能就藏在多说半句话的细节里。
当看到别人蒙受不白之冤时,我们其实握有改变事态的力量。上个月超市里有个初中生被怀疑偷东西,收银员坚持要查书包。排在后面的阿姨说了句:“要不咱们调监控吧,孩子校服上有班级编号,查清楚对大家都好。”这句话既维护了学生尊严,又给了商家台阶。这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,往往能化解僵局。
说到底,“平白无辜”就像生活给我们出的一道阅读理解题。它考验的不仅是个人应对委屈的能力,更在追问:当我们面对他人的冤屈时,是选择做沉默的旁观者,还是做那个递出纸巾的人?这个问题,或许比成语本身更值得琢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