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ài zhe líng dāng qù zuò zéi
成语解释:比喻要干隐秘的事而自己先声张出去。
成语出处:《新中国未来记》第五回:“既是一点儿把握都没有,却天天在那里叫嚣狂掷,岂不是俗语说的‘带着铃铛去做贼’吗?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帶着鈴鐺去做賊
英文翻译:To be a thief with a bell
带:1.带子或像带子的长条物:皮带。鞋带儿。传送带。2.轮胎:车带。汽车外带。3.地带;区域:温带。黄河一带。4.白带:带下。5.姓。6.随身拿着;携带:带行李。带干粮。7.捎带着做某事:上街带包茶叶来(捎带着买)。你出去请把门带上(随手关上)。8.呈现;显出:面带笑容。9.含有:这瓜带点儿苦味。说话带刺儿。10.连着;附带:带叶的橘子。连说带笑。放牛带割草。11.引导;领:带队。带徒弟。12.带动:以点带面。他这样一来带得大家都勤快了。13.照看(孩子):孙子是奶奶带大的。
着:[zhe]1.表示动作的持续:他打着红旗在前面走。他们正谈着话呢。2.表示状态的持续:大门敞着。茶几上放着一瓶花。3.用在动词或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,加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:你听着。步子大着点儿。快着点儿写。手可要轻着点儿。4.加在某些动词后面,使变成介词:顺着。沿着。朝着。照着。为着。[zhuó]1.穿(衣):穿着。吃着不尽。2.接触;挨上:附着。着陆。不着边际。3.使接触别的事物;使附着在别的物体上:着笔。着眼。着手。着色。着墨。不着痕迹。4.着落:寻找无着。5.公文用语,表示命令的口气:着即施行。[zháo]1.接触;挨上:上不着天,下不着地。2.感受;受到:着风。着凉。3.燃烧,也指灯发光(跟“灭”相对):炉子着得很旺。天黑了,路灯都着了。4.用在动词后,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:睡着了。打着了。猜着了。5.入睡:一上床就着了。[zhāo]1.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叫一着:高着儿。支着儿。2.同“招3”4.放;搁进去:着点儿盐。5.用于应答,表示同意:这话着哇!。着,咱们就这么办!
铃:1.用金属制成的响器。最常见的是球形而下开一条口,里面放金属丸;也有钟形而里面悬着金属小锤的,振动时相击发声。此外有电铃、车铃等,形式不一。2.形状像铃的东西:哑铃。杠铃。棉铃。3.蕾铃:落铃。结铃。4.姓。
铛:[chēng]烙饼用的平底锅:饼铛。[dāng]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:钟敲得铛铛响。
去:1.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(跟“来”相对):去路。去向。从成都去重庆。他去了三天,还没回来。2.离开:去国。去世。去职。去留两便。3.失去;失掉:大势已去。4.除去;除掉:去病。去火。去皮。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。5.距离:两地相去四十里。去今五十年。6.过去的(时间,多指过去的一年):去年。去秋(去年秋天)。去冬今春。7.婉辞,指人死: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。8.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“去”,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“来”。9.的“去”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,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:他去听报告去了。10.用在“大、多、远”等形容词后,表示“非常…”,“…极了”的意思(后面加“了”):这座楼可大了去了!。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!⑿去声:平上去入。11.扮演(戏曲里的角色):在《断桥》中,他去白娘子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:拿去。捎去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继续等:信步走去(=过去)。让他说去(=下去)。一眼看去(=上去)。
做:1.制造:做衣服。用这木头做张桌子。2.写作:做文章。3.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:做工。做事。做买卖。4.举行庆祝或纪念活动:做寿。做生日。5.充当;担任:做母亲的。做官。做教员。做保育员。今天开会由他做主席。6.当做:树皮可以做造纸的原料。这篇文章可以做教材。7.结成(某种关系):做亲。做对头。做朋友。8.假装出(某种模样):做样子。做鬼脸。做痛苦状。
贼:1.偷东西的人。2.做大坏事的人(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):工贼。卖国贼。3.邪的;不正派的:贼心。贼眉鼠眼。贼头贼脑。4.狡猾:老鼠真贼。5.伤害:戕贼。6.很;非常(多用于令人不满意的或不正常的情况):贼冷。贼亮。
哎哟喂,各位小伙伴,今天咱们来唠唠一个特有意思的成语——「带着铃铛去做贼」。这词儿乍一听,是不是觉得离谱又搞笑?你瞅瞅,贼偷东西还非得挂个铃铛,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在搞事情?说白了,这就是典型的「自找麻烦」啊!
举个栗子,小明想偷偷抄同桌作业,结果偏偏选了个全班最安静的午休时间,翻本子的声音比老师高跟鞋还响。这不就是「带着铃铛去做贼」嘛!核心问题来了:为啥有人会干这种「自我暴露」的傻事?嘿,其实啊,人一紧张就容易犯低级错误,光顾着盯目标,反而忽略了最显眼的破绽。
再打个比方,公司里老王想绕过流程搞个「快捷操作」,结果系统自动发了十封邮件给领导报备。您说这操作骚不骚?简直是把「此地无银三百两」玩出了新花样!这时候咱得琢磨了:这种矛盾行为背后,是不是藏着「侥幸心理」在作怪?要我说啊,与其费劲掩饰,不如光明正大沟通,效率可能还更高呢。
不过话又说回来,这成语放到现在也挺有现实意义。就像有些网红直播带货,嘴上喊着「绝对不赚钱」,转头就被扒出价格翻了三倍。这不就是现代版「铃铛贼」嘛!个人觉着吧,现在信息这么透明,玩这种「既要又要」的套路,迟早得翻车。
说到底,「铃铛」和「做贼」这俩元素本身就是死对头。就像你想减肥还天天点奶茶,想省钱还忍不住剁手,这种拧巴状态谁没经历过?重点在于得认清矛盾点在哪里。就拿开头的小明来说,要是他能换个思路,提前跟同桌商量着互相学习,哪还用得着提心吊胆当「铃铛贼」?
所以啊朋友们,下次遇到类似情况,不妨先停下来想想:我这「铃铛」到底是工具还是累赘?有时候换个方法,可能连「做贼」的环节都省了。毕竟老祖宗早说过,聪明人做事讲究个「顺势而为」,您说是这个理儿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