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ī
  • lǎo
  • mín
  • kù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ī lǎo mín kùn

成语解释:师:军队;老:疲惫。军队疲惫,百姓困苦。形容连年战争使兵疲民苦

成语出处:《新编五代史平话·晋史·下卷》:“杨光运统兵攻广晋,逾年无功,晋主怕师老民困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局面

繁体字形:师老民困

英文翻译:Old teachers and poor people

师老民困的意思

师:1.传授知识、技术的人:教师。2.掌握某种专门知识、技术的人:工程师。理发师。3.效法:师法。4.榜样: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。5.军队:出师。劳师动众。6.军队编制单位。在军之下,团之上。7.由师徒关系或师生关系产生的:师母。师兄。8.对和尚、尼姑的尊称:禅师。师太。

老:1.年岁大(跟“少、幼”相对):老人。老大爷。他六十多岁了,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。2.老年人(多用作尊称):徐老。敬老院。扶老携幼。3.婉辞,指人死(多指老人,必带“了”):隔壁前天老了人了。4.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;老练:老手。老于世故。5.很久以前就存在的(跟“新”相对,下6.同):老厂。老朋友。老根据地。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。7.陈旧:老脑筋。老机器。这所房子太老了。8.原来的:老脾气。老地方。9.(蔬菜)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(跟“嫩”相对,下10.同):油菜太老了。11.(食物)火候大:鸡蛋煮老了。青菜不要炒得太老。12.姓。

民:1.人民:国泰民安。为民除害。2.指某种人:藏民。回民。农民。渔民。牧民。居民。侨民。3.民间的:民歌。民谣。4.非军人;非军事的:拥军爱民。民航。民用。5.姓。

困:1.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、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:为病所困。想当年当(dàng)无可当,卖无可卖,真把我给困住了。2.控制在一定范围里;围困:困守。把敌人困在山沟里。3.困难:困苦。困厄。4.疲乏:困乏。困顿。5.疲乏想睡:你困了就先睡。6.睡:困觉。天不早了,快点困吧。

成语评论

说到“师老民困”,很多朋友可能会问:这成语到底啥意思?简单来说就是长期征战让军队疲惫、百姓受苦。举个具体例子,比如古代某王朝连续十年对外用兵,前线士兵思念家乡,后方农民因赋税加重叫苦连天,这时候史官记载“师老民困,国势日衰”,画面感就出来了。

有人可能要问:现代社会还有类似情况吗?其实企业盲目扩张就是个典型。比如某公司三年开500家分店,表面风光背后却是员工超负荷工作、加盟商利润微薄。这种“既要马儿跑,又要马儿不吃草”的状态,正是现代版师老民困的写照。

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困境呢?关键在决策者往往高估短期收益、低估长期损耗。就像家里装修,原计划三个月完工,结果不断追加项目,搞得工人疲惫不堪,家人也住得不舒坦。这时候若能及时喊停,反而能避免人财两失。

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给我们的启示在于“节奏感”的重要性。种地讲究农时,打仗讲究战机,过日子也要张弛有度。去年我亲历过团队为赶项目连续加班三个月,结果效率不升反降,后来调整作息反倒提前完成任务。可见“持续发力”和“透支消耗”往往只有一线之隔。

如何避免陷入师老民困?不妨试试“红绿灯工作法”:每冲刺两周就主动刹车做调整。就像聪明的农夫会在旱季改种耐旱作物,而不是硬着头皮浇灌稻田。毕竟,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本事,您说是不是这个理?

"师老民困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