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ì jǐng zhī tú
成语解释:徒:人(含贬义)。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。
成语出处:明 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35回:“三百余人,皆里巷市井之徒,胁肩谄笑之辈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市井之徒
英文翻译:philistine
市:1.做买卖的地方:开市。上市。2.城市:市区。市容。3.行政区划单位。在中国有中央直辖市、省(或自治区)辖市等。4.属于市制的(度量衡单位):市尺。5.买:市贱鬻贵。
井:1.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,洞壁多砌上砖石:水井。一口井。双眼井。2.形状像井的东西:矿井。油井。竖井。探井。渗井。天井。3.古制八家为一井,后借指人口聚居的地方或乡里:乡井。市井。井邑。背井离乡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6.形容整齐:井然。井井有条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徒:1.步行:徒步。徒涉。2.空:徒手。3.白白地:徒然。徒劳无益。4.只;仅仅:家徒四壁。5.从事学习的人:徒弟。徒工。学徒。师徒。6.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:信徒。教徒。党徒。7.人(多指坏人):匪徒。暴徒。赌徒。叛徒。8.剥夺犯人自由的刑法:徒刑。
“市井之徒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江湖气,但具体是什么意思呢?举个例子:老张在菜市场摆摊二十年,虽然常被街坊戏称“市井之徒”,但他靠双手养活一家人,逢人就乐呵呵地说:“咱没啥大本事,但活得踏实!”这里的“市井之徒”并非贬义,反而透着对平凡生活的认同。
有人会问:“这个成语到底是夸人还是骂人?”其实要看语境。比如电视剧里反派嘲讽主角:“你这种市井之徒也配谈理想?”这里带着居高临下的不屑;而纪录片里描述传统手艺人时旁白说:“正是这些市井之徒,守护着消失中的老手艺”,则充满敬意。同一个词,情感色彩天差地别。
现代生活中,“市井智慧”常常让人惊喜。我家楼下修鞋的王师傅就是个典型,有次见他用自行车内胎补好客人上千元的皮鞋,还调侃道:“甭管多贵的鞋,磨破了都得靠市井之徒的手艺续命。”这种鲜活的生命力,恰恰是钢筋水泥城市里最珍贵的烟火气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词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。年轻创业者把直播间称为“新市井”,网红摊主自称“互联网市井之徒”。当我在创意市集看到留洋回来的设计师摆摊卖手工陶瓷时,突然意识到:市井不再是固定的阶层标签,而成了某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。
观察身边会发现,真正的“市井之徒”往往活得最通透。他们或许不懂高深理论,但深谙“看天吃饭”的生存哲学。就像巷口早餐铺的阿姨,阴雨天总会多备姜汤,晴天准会推销绿豆粥。这种扎根生活的敏锐,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?
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,每个时代都在重新定义词语的价值。当我们谈论“市井之徒”时,本质上是在寻找一种真实的生活样本——它可能不够精致,但足够坚韧;未必符合标准答案,却总能破解现实难题。这种草根力量,或许正是社会最基础的韧性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