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uì bù wǒ yǔ
成语解释:年岁是不等人的。表示应该及时奋起,有所作为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孔子《论语 阳货》:“日月逝矣,岁不我与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分句;表示应该及时奋起,有所作为
繁体字形:歲不我與
英文翻译:time waits for no man
岁:1.年:岁月。岁首。岁末。岁暮。辞旧岁,迎新年。2.表示年龄的单位:孩子满了三岁了。这匹马是六岁口。3.指时间:岁不我与(时间不等待我们)。4.年成:歉岁。丰岁。5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我:自己:自我。忘我精神。
与:[yǔ]1.给:赠与。与人方便。信件已交与本人。2.交往:相与。与国(友邦)。3.赞许;赞助:与人为善。4.等待:岁不我与(时光不等人)。5.姓。6.跟;向:与虎谋皮。与困难作斗争。7.和:工业与农业。批评与自我批评。[yù]参与:与会。[yú]同“欤”。
“岁不我与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但实际生活中处处能用上。比如有个朋友总说“等明年再学编程”,结果三年后行业门槛变高了,他拍着大腿感叹:“早知当初就该动手,真是岁不我与啊!”这时候我们就能直观感受到——时间真的不会停下来等任何人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抓紧时间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视角不同。“岁不我与”更像老天爷在催你:春天不播种,秋天哪来的收成?就像学生考前突击复习,发现根本补不完知识点,这才明白“时间窗口”是有保质期的。与其说教别人珍惜时间,不如用成语点破“时机稍纵即逝”的残酷现实。
上周遇到个创业者就特别典型。他五年前就想做社区养老项目,结果反复纠结商业模式,现在竞争对手已经铺开二十个城市。他跟我说:“总以为准备好才能开始,现在才懂岁不我与——市场根本不会等我‘完全准备好’。”这个案例生动说明:过度准备有时比拖延更危险。
有趣的是,现代人其实比古人更需要这个成语。以前农耕社会的时间单位是季节,现在手机通知每分钟都在抢占注意力。地铁上刷半小时短视频,抬头发现坐过站;说好读的书在架子上积灰——这些日常琐事都在印证“岁不我与”。但换个角度看,意识到这点反而是转机:既然时间有限,何不主动选择做更重要的事?
我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不制造焦虑。它不像“少壮不努力”带着批评意味,而是客观陈述“时间在流动”这个自然规律。就像登山时向导提醒你:“天黑前必须登顶,不然路就看不见了。”听懂了就调整节奏,听不懂就自担风险,主动权始终在自己手里。
下次遇到选择困难时,不妨用这四个字做决策过滤器。比如同时收到进修培训和跳槽机会,就想想哪个选择更符合“岁不我与”的紧迫性。时间虽然公平,但每个人能抓住的机遇窗口大小完全不同。重要的不是追赶时间,而是看清自己的生命节拍,在合适的时机果断出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