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ān xíng hǎi xiǔ
成语解释:行于山间和宿于海上。谓行旅艰险。
成语出处:唐·韩愈《南海神庙碑》:“方地数千里,不识盗贼,山行海宿,不择处所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旅行等
繁体字形:山行海宿
英文翻译:Mountain and sea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行:[háng]1.行列:双行。杨柳成行。2.排行:您行几?。我行三。3.行业:内行。同行。在行。懂行。改行。各行各业。干一行,爱一行。行行出状元。4.某些营业机构:商行。银行。车行。5.用于成行的东西:一行字。几行树。两行眼泪。[hàng]见〖树行子〗。[héng]见〖道行〗。[xíng]1.走:步行。人行道。日行千里。2.古代指路程:千里之行始于足下。3.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:行装。行程。行踪。西欧之行。4.流动性的;临时性的:行商。行营。5.流通;推行:行销。发行。风行。6.做;办:举行。执行。试行。行医。行不通。简便易行。行之有效。7.表示进行某项活动(多用于双音动词前):另行通知。即行查复。8.(旧读xìng)行为:品行。言行。罪行。兽行。9.可以:行,咱们就照这样办吧。算了,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。10.姓。
海:1.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,有的大湖也叫海,如青海、里海。2.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:人海。火海。3.大的(器皿或容量等):海碗。海量。4.古代指从外国来的:海棠。海枣。5.极多(后面一般跟“了、啦”等):街上的人可海啦!6.漫无目标地:海骂。她丢了支笔,海找。7.毫无节制地:海吃海喝。8.姓。
宿:[sù]1.夜里睡觉;过夜:宿舍。宿营。露宿。夜宿荒野。2.姓。3.旧有的;一向有的:宿疾。宿志。4.年老的;长期从事某事的:耆宿。宿将(jiàng)。[xiǔ]用于计算夜:住了一宿。谈了半宿。三天两宿。整宿没睡。[xiù]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:星宿。二十八宿。
“山行海宿”这个词,乍一听像是武侠小说里的情节——翻山越岭、夜宿孤舟,自带一股冒险气息。但放到现代生活里,它到底能用来形容什么场景?举个具体例子:比如有位地质勘探队员,连续三个月在青藏高原追踪冰川变化,白天攀爬海拔五千米的冰裂缝,夜里裹着睡袋在帐篷里听狼嚎,这种工作状态不正是“山行海宿”的生动写照?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的核心意义是什么?其实它不止是描述身体上的跋涉,更强调面对未知环境时的适应力。就像去年爆火的某位网红摄影师,为拍摄火山喷发镜头,在太平洋岛国既经历过攀岩时突遇暴雨的狼狈,也体验过渔船甲板摇晃到失眠的滋味。他用镜头记录极限环境的过程,意外诠释了“山行海宿”的当代版本——突破舒适圈的勇气永远不过时。
再来看个反常识的例子。某互联网大厂的产品经理自嘲是“数字时代的山行海宿者”:每周穿梭于北京西二旗和深圳南山的两大总部,飞机舷窗外的云海成了最熟悉的风景。虽然不用真的翻山越岭,但跨时区会议、倒时差写方案带来的精神消耗,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“山海征程”?这种解读或许偏离了成语本意,却折射出语言演化的有趣现象。
有个细节值得注意:古人用“山行海宿”时多带艰辛意味,但今天我们可以赋予它更多积极内涵。认识位90后民宿主理人,她坚持在武夷山茶田间办诗歌会,又跑到海南渔村改造旧船屋。当被问及为何这么折腾,她笑说:“山海之间藏着生活的不同打开方式。”这种主动选择的不确定性,反而让成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突然想到个问题:为什么这类成语特别容易引发共鸣?或许因为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个探险家。那位辞职骑行318国道的95后,在怒江七十二拐摔过车,也在理塘草原的星空下哭过鼻子,但当他在自媒体账号写下“所谓成长,就是学会在山海之间安营扎寨”,瞬间收获十万点赞。这提醒我们:古老的成语就像镜子,总能照见不同时代相似的灵魂震颤。
最近在读《徐霞客游记》,发现古人笔下的“梯云俱从峰顶垂悬,策杖孤行三十里”和现代登山爱好者的GPS轨迹记录,竟有种跨越时空的呼应。或许真正的“山行海宿”从来不是环境本身,而是那份在变化中保持前进的生命力。就像朋友工作室墙上挂的那幅字——行到峰回处,坐看云起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