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ān yáo yě sù
成语解释:肴:熟的鱼肉;簌:野菜。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。
成语出处:宋 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山肴野蔌,杂然而前陈者,太守宴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野味和蔬菜
繁体字形:山餚野蔌
英文翻译:mountain food and wild vegetables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肴:鱼肉等荤菜:菜肴。酒肴。
野:1.野外:旷野。野地。野火。野战。2.界限:视野。分野。3.指不当政的地位(跟“朝”相对):下野。在野。4.属性词。不是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家”相对):野兽。野兔。野菜。野花。野草。5.蛮横不讲理;粗鲁没礼貌:野蛮。粗野。撒野。这人说话太野。6.不受约束:野性。放了几天假,心都玩野了。7.姓。
蔌:野菜;菜:山肴野蔌。
“山肴野蔌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说的就是山间野味和野菜,用来形容简朴的饮食。比如朋友邀请你去乡下吃饭,端出一盘清炒竹笋、一锅菌菇汤,这时候你就可以笑着说:“这真是山肴野蔌,吃得舒服!”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,为什么还要用这个词?”其实重点不在食物本身是否珍贵,而在于传递一种自然本真的生活态度。像有些网红民宿主打“山野粗茶淡饭”,反而吸引了许多想暂时逃离城市的人——这就是现代版的山肴野蔌。
我曾在黄山徒步时,遇到村民用现摘的蕨菜和野栗子做招待。虽然菜式简单,但那种混合着泥土清香的滋味,确实比高级餐厅更让人难忘。这让我想到,有时候我们追逐的“精致生活”,可能反而把生活最本真的趣味过滤掉了。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周末在家煮火锅,特意不放超市买的丸子肥牛,而是用当季的荠菜、马齿苋当配菜,孩子边吃边问“这是什么菜呀”,这不就是山肴野蔌带来的生活小惊喜吗?这种体验背后,藏着现代人渴望回归自然的小心思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越是生活节奏快的城市,有机农场订菜服务越火爆。这或许说明,山肴野蔌代表的不仅是饮食选择,更像是个生活态度的开关——当我们主动选择简单时,反而能打开更丰富的感知力。就像用山泉水泡茶,虽然不如奶茶甜腻,却能喝出茶叶本身的层次感。
下次看到这个词,不妨把它理解为“生活的留白艺术”。不必真的去山里挖野菜,周末关掉外卖软件,尝试用当季食材做顿饭,或许就能触摸到成语里那份未经雕琢的纯粹。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懂得做减法本身就是种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