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ān tóng shí làn
成语解释:谓山无草木,石头腐烂。喻不可能有的现象。
成语出处:宋·刘昌诗《芦浦笔记·欢会誓》:“山童石烂,言则可诞;山崇石坚,此言不愆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山童石爛
英文翻译:A child in the mountains and a rotten stone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童:1.儿童;小孩子:牧童。顽童。童话。童谣。童年。2.指没结婚的:童男。童女。3.(童儿)旧时指未成年的仆人:书童儿。家童。4.秃:童山。5.姓。“僮”
石:[shí]1.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,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:花岗石。石灰石。石碑。石板。石器。见〖岩石〗。2.指石刻:金石。3.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:药石。4.姓。[dàn]容量单位,10斗等于1石。(在古书中读shí,如“二千石、万石”等。)
烂:1.因水分过多或过熟而松软:烂泥。稀粥烂饭。2.腐烂;破碎:烂苹果。回收废铜烂铁。3.形容程度深:烂醉如泥。烂熟于胸。
什么是“山童石烂”?这个词组乍听像“海枯石烂”的近义词,其实它描述的是更具体的自然状态:光秃的山头、风化的岩石,暗指事物经年累月后的沧桑变化。比如有人感叹家乡环境:“十年前那座青翠的小山,现在竟变得山童石烂,连泉水都干涸了。”这样的句子是否让你感受到时间的力量?
为什么这个词能引发共鸣?现代人常被快节奏生活裹挟,看到“山童石烂”的景象时,容易联想到自身的坚持与消耗。比如创业者说:“项目推进三年,团队像经历了山童石烂的考验,但最终让荒地开出了花。”这种用法既点明了过程的艰辛,又传递出突破困境的乐观态度。
如何区分“山童石烂”和“海枯石烂”?前者聚焦具象场景的物理性衰变,后者多用于誓言的情感浓度。试想这样的对话:“就算山童石烂,我也要找到解决气候变暖的方法”——此处用具体意象强化行动决心,比泛泛而谈的承诺更有画面感。
有人问:这个成语是否过于消极?其实换个角度看,岩石风化会形成新土壤,荒山也能再生草木。比如生态修复纪录片里说:“这片山童石烂的土地,经过二十年养护,重新变成了候鸟驿站。”可见它既能描述困境,也暗含转机。
在个人成长中如何运用这个概念?我常想起导师的话:“别怕知识体系暂时山童石烂,持续浇灌总会萌发新芽。”与其焦虑知识更新速度,不如相信积累的力量。就像风化岩缝里钻出的野草,看似脆弱却藏着惊人的生命力。
观察城市角落里的老墙旧砖,那些斑驳痕迹不正是微缩版的山童石烂吗?有位摄影师捕捉到拆迁区墙面裂纹与藤蔓共生的画面,配文写道:“岁月在这里同时扮演破坏者与创作者。”这种视角转换,让原本萧索的场景透出独特的美感。
语言是流动的活化石。当我们在社交媒体写下“朋友圈见证了我从热情似火到山童石烂的心路历程”,既是对现状的自嘲,也在字里行间埋藏着期待。毕竟,石头烂了会变成沙砾,谁说不能用来铺就更坚实的路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