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ǚ jiàn dié chū
成语解释:叠:重叠。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
成语出处: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19回:“偏中国是个章程国,形式上很觉严密,实际上绝少遵行,以致选举风潮,屡见叠出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形容接连不断地出现
繁体字形:屡見曡出
英文翻译:It often overlaps
屡:副词。屡次;多次:屡战屡胜。屡教不改。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叠:1.一层加上一层;重复:重叠。叠石为山。层见叠出。2.折叠(衣被、纸张等):叠衣服。把信叠好装在信封里。3.姓。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最近在社交媒体上,常看到网友吐槽:"网红景点照骗太多,差评屡见叠出。"这种表述虽然不符合成语规范,但确实反映出某种普遍现象——当某个问题重复出现时,人们会产生强烈的共鸣。
这里有个疑问:成语"屡见不鲜"和用户提到的"屡见叠出"有何区别?其实前者指常见到不足为奇,后者更像是将"层出不穷"(不断出现)和"屡见不鲜"糅合的生造词。这种语言现象本身,恰恰印证了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"变形记"。
举个真实案例:某电商平台的买家秀与卖家秀对比视频,最近三个月播放量暴涨120%。这类内容能持续走红,本质上是因为消费者遭遇相似购物陷阱的频率实在太高。当平台算法不断推送同类内容时,又会强化"到处都是坑"的认知偏差。
从传播学视角看,这种现象揭示了一个有趣规律:高频出现的事件会自动建立认知关联。就像办公室茶水间总有人忘记洗杯子,前三次大家觉得是偶然,第十次就会形成"总有人不讲卫生"的集体印象。这种思维惯性,既可能帮助人们快速判断,也容易造成以偏概全。
个人认为,应对"看似重复"的现象需要双重视角:既保持对重复问题的警惕,也要警惕思维惰性。比如职场中的流程问题,前三次出错可能是执行问题,但若第十次仍在发生,就该反思制度设计是否存在根本缺陷。这种从表象到本质的追问,往往能发现真正需要解决的症结。
生活中常见的另一个例子是交通拥堵。当某个路口连续三天发生事故,周边居民会形成"这里特别危险"的认知。但交管部门的数据可能显示,该路段事故率其实低于城市平均值。这种主观感受与客观数据的错位,恰是"屡见"现象带来的认知迷雾。
面对信息洪流,或许我们可以借鉴考古学家的分层思维:把每次出现的相似事件看作地质层,既观察表层的重复特征,更挖掘不同地层间的细微差异。这种观察方式,能帮助我们在"似曾相识"的表象下,发现真正值得关注的变化轨迹。
当手机第七次弹出同类广告时,不妨暂停三秒思考:这是算法推送的巧合,还是消费习惯的真实映射?保持这种清醒认知,或许就是破解"重复魔咒"的钥匙。毕竟,世界既在循环往复,也在悄然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