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ū gǔ jù hù

成语解释:比喻无用的东西

成语出处: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》:“今田仲不恃人而食,亦无益人之国,亦坚瓠之类也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
繁体字形:屈榖巨瓠

英文翻译:Giant gourd

屈榖巨瓠的意思

屈:1.弯曲;使弯曲:屈指。屈膝。猫屈着后腿,竖着尾巴。2.屈服;使屈服:宁死不屈。威武不能屈。3.理亏:屈心。理屈词穷。4.委屈;冤枉:受屈。叫屈。你可屈死我了。5.姓。

榖:即“楮”

巨:1.大;很大:巨款。巨轮。巨幅画像。为数甚巨。2.姓。

瓠:瓠瓜,也叫瓠子。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。葫芦的变种。茎蔓生,果实长圆形,绿白色,嫩时可食。

成语评论

屈榖巨瓠”这个成语,可能很多人第一次听会觉得陌生,但它背后其实藏着很有意思的道理。举个例子:公司花大价钱买了一台高端设备,结果因为员工不会操作,最后机器成了仓库里的摆设——这不就是典型的“屈榖巨瓠”吗?再比如,有人囤了一柜子书却从来不读,或者收藏了无数网课却从不学习,这些行为都像极了故事里那个被闲置的大葫芦。

为什么说“屈榖巨瓠”的核心问题在于“用不用”?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庄子》,讲的是宋国人收到屈榖送来的巨型葫芦,觉得它既不能装水也不能做瓢,直接砸碎了。庄子却反问:为什么不用它当船,或者挂在屋檐下当装饰?你看,同样一个东西,用不用、怎么用,结果天差地别。这就像现在很多人总抱怨“资源不够”,其实可能只是没找到打开资源的正确方式。

我有个朋友前年买了台单反相机,结果拍了两个月就放着吃灰。后来他突发奇想,用相机给社区老人拍纪念照,反而成了小区里的红人。这件事让我想到:生活中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,换个场景可能就是宝贝。就像疫情期间,原本做外贸的工厂转产口罩,这不就是现代版的“把葫芦当船用”吗?

怎么避免自己变成“屈榖巨瓠”呢?关键要培养两种思维:一是“价值再发现”,定期盘点手头资源;二是“场景迁移力”,像玩乐高那样拆解重组。比如你考过的专业证书,可能换个行业就是加分项;工作中积累的经验,说不定能变成副业资本。重要的是别急着下“没用”的结论,就像那个被砸碎的葫芦,可能只是没遇到会用它的人。

现代社会信息爆炸,我们其实比古人拥有更多“巨瓠”——从手机里的APP到云端存储的资料。但很多人反而陷入“收藏即拥有”的错觉。在我看来,真正厉害的人,不是占有资源最多的,而是最会把资源“玩活”的。就像庄子说的,不是东西没用,而是人没想明白怎么用。下次遇到看似无用的东西,不妨先别急着否定,给自己三分钟想想:这东西还能怎么折腾?

最近看到有个大学生用外卖塑料袋做时装,在毕业展上大放异彩。这种创意实践,不就是对“屈榖巨瓠”最好的反击吗?说到底,任何事物的价值,三分在本身,七分在人的智慧。当我们学会用动态眼光看待资源时,世界会突然多出无数可能性——这大概就是古老成语给现代人的最大启示。

"屈榖巨瓠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