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ìn
  • ji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ìn jié sǐ dí

成语解释:尽:竭尽;节:节操。竭尽节义,捐躯杀敌。指为正义而牺牲

成语出处:春秋·齐·管仲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入则务本疾作,以实仓廪;出则尽节死敌,以安社稷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为国捐躯

繁体字形:儘節死敵

英文翻译:To save the enemy

尽节死敌的意思

尽:[jìn]所有的:尽数。尽人皆知。[jǐn]1.力求达到最大限度:尽早。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。尽可能地减少错误。2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,不得超过: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。3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:先尽旧衣服穿。单间房间不多,尽着女同志住。4.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,跟“最”相同:尽前头。尽北边。5.尽自:这些日子尽下雨。事情已经过去了,尽责备他也无益。

节:[jié]1.物体段与段之间连接的地方:竹节。关节。2.段落:章节。3.量词。表示分段的物体:两节烟筒。4.节日;时令:国庆节。清明节。5.事项:礼节。细节。6.限制;俭省:节制。开源节流。7.删略:节本。节录。8.操守:节操。晚节。9.古代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:持节。10.国际通用的航海速度单位。每小时航行1海里(约合1.852千米)称为1节。海水流速和鱼雷速度也多按节计算。[jiē]〔节骨眼儿〕〈方〉比喻紧要的、能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或时机。骨(gu)。
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
敌:1.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:敌人。敌军。2.敌人:仇敌。残敌。分清敌我。3.对抗;抵挡:所向无敌。寡不敌众。4.(力量)相等的:匹敌。势均力敌。

成语评论

尽节死敌”这个词乍一听有点陌生,其实它描述的是一个人为了坚守气节或使命,宁可与敌人对抗到死的决心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里的姜维,明知蜀汉大势已去,仍用计假意投降魏国,试图最后一搏恢复汉室。这种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的孤勇,就是尽节死敌的生动写照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普通的“宁死不屈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核心差异在于“主动性”。比如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,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依然选择就义,这是宁死不屈;而主动策划行动、以命相搏来对抗敌人,比如荆轲刺秦王前的“风萧萧兮易水寒”,则更贴近尽节死敌的内涵。

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精神吗?我曾在博物馆看到一封抗战时期的家书,年轻战士写道:“若我战死,请把棉衣留给更需要的人”。这种在极端环境下依然保持人性温度的选择,或许就是当代尽节死敌的缩影——不一定是生死抉择,但一定是在压力面前守住底线。

有个有趣的现象:武侠小说里反派角色突然为保护主角牺牲时,观众反而更容易被打动。这或许说明,人们敬佩的不是立场本身,而是突破利益算计的纯粹信念。就像《琅琊榜》中言侯爷最后点燃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,那一刻他的选择早已超越了阵营之争。

理解这个成语时要注意时代背景。古代尽节死敌常带悲壮色彩,但今天的我们可以更灵活地诠释——程序员拒绝编写恶意代码,医生坚持救治敌对阵营伤员,本质上都是“尽节”的现代表达。气节不该是固执的枷锁,而是照亮选择的火把。

下次遇到两难抉择时,不妨想想这个词。它提醒我们:有些东西比输赢更重要,正如《觉醒年代》中陈延年就义前的笑容——敌人能夺走生命,却夺不走眼里的星光。这种精神传承,或许就是文明延续的重要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