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ìn huān ér sàn
成语解释:尽情欢乐之后,才分别离开。多指聚会、宴饮或游乐。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九十九回:“命酒更酌,尽欢而散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多指聚会、宴饮或游乐
繁体字形:儘歡而散
英文翻译:leave only after each has enjoyed himself to the utmost
尽:[jìn]所有的:尽数。尽人皆知。[jǐn]1.力求达到最大限度:尽早。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。尽可能地减少错误。2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,不得超过: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。3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:先尽旧衣服穿。单间房间不多,尽着女同志住。4.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,跟“最”相同:尽前头。尽北边。5.尽自:这些日子尽下雨。事情已经过去了,尽责备他也无益。
欢:1.快乐;高兴:欢喜。欢乐。欢迎。欢送。欢呼。2.指所喜爱的人(多指情人):新欢。3.起劲;活跃:火着得很欢。雨越下越欢。文娱活动搞得挺欢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散:[sàn]1.由聚集而分离:解散。散会。烟消云散。2.分发;分给:散传单。3.排遣;排除:散心。散闷。[sǎn]1.无约束;不密集;松开:散漫。散兵游勇。把稻子捆紧,别散了。2.零碎的;不集中的:散装。散坐儿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由一种或数种药材粉碎成细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药粉,按医疗用途分内服散和外用散:七厘散。金黄散。避瘟散。
“尽欢而散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场聚会或活动结束时,所有人都感到满足和愉快,没有遗憾。比如老同学多年后重逢,大家回忆青春往事,最后举杯互道珍重,各自带着笑容离开——这样的场景就是典型的“尽欢而散”。但问题来了:为什么这种“圆满收场”的状态值得用一个成语专门描述?
其实答案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。想象公司年会上,领导发言冗长,节目安排刻意,员工强颜欢笑,结束时只剩疲惫的寒暄——这种场景和“尽欢而散”形成鲜明对比。成语之所以存在,恰恰因为它捕捉到了人际交往中最珍贵的体验:真诚的快乐不需要刻意营造,而是自然流动的结果。
举个更接地气的例子。小区里退休阿姨们每周固定聚在凉亭打牌,结束时总有人掏出自家腌的酸萝卜分给大家。没有复杂的流程,但每个人离开时都哼着小调,连输牌的王大爷也乐呵呵说“明天再来”。这种朴实的场景反而更贴近“尽欢而散”的本质:关键在于参与者是否真正投入并享受过程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,真能做到“尽欢而散”吗?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:年轻人组织的剧本杀聚会,结束时常见到大家兴奋复盘剧情,甚至站在街边讨论半小时才舍得回家。这说明只要找到共同兴趣点,短暂相聚也能创造持久愉悦感。重要的不是时间长短,而是情感共鸣的浓度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在当下的特殊价值在于提醒我们:社交活动不该沦为打卡任务。与其追求表面热闹,不如像旧时文人雅集那样,重质不重量。下次组织聚会时,或许可以少些流程设计,多留白给即兴互动——毕竟真正的“尽欢”,往往诞生于意料之外的真诚瞬间。
说到底,“尽欢而散”不仅是结局状态,更是过程质量的证明。它像面镜子,照出人与人之间是否建立了真实的情感联结。当告别时的笑容里没有勉强,当回忆中浮现的是会心一笑而非社交压力,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这四个字的分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