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ǎo chī quē chuān
成语解释:缺乏衣食。比喻贫困
成语出处:马烽《吕梁英雄传》第五回:“因此一个人养活一个人,年年还是少吃缺穿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贫困
繁体字形:少吃缺穿
英文翻译:Eat less and wear less
少:[shǎo]1.数量小(跟“多”相对):少量。少见多怪。2.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;缺少(跟“多”相对):账算错了,少一块钱。全体同学都来了,一个没少。3.丢;遗失:屋里少了东西。4.亏欠:少人家的钱都还清了。5.暂时;稍微:少候。少待。[shào]1.年纪轻(跟“老”相对):少年。少女。老少。青春年少。2.少爷:恶少。阔少。3.姓。
吃:1.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(包括吸、喝):吃饭。吃奶。吃药。2.依靠某种事物来生活:吃老本。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3.吸收(液体):道林纸不吃墨。4.消灭(多用于军事、棋戏):吃掉敌人一个团。拿车吃他的炮。5.承受;禁受:吃得消。吃不住。6.受;挨:吃亏。吃惊。吃批评。7.耗费:吃力。吃劲。8.被(多见于早期白话):吃他耻笑。9.见〖口吃〗。
缺:1.缺乏;短少:缺人。缺材料。庄稼缺肥缺水就长不好。2.残破;残缺:缺口。完满无缺。这本书缺了两页。3.该到而未到:缺勤。缺课。缺席。4.旧时指官职的空额,也泛指一般职务的空额:出缺。肥缺。补一个缺。
穿:1.破;透:把纸穿了个洞。水滴石穿。2.用在某些动词后,表示破、透或彻底显露:射穿。磨穿。看穿了他的心思。戳穿阴谋诡计。3.通过(孔洞、缝隙、空地等):穿针。穿过森林。从这个胡同穿过去。4.用绳线等通过物体把物品连贯起来:穿糖葫芦。用珠子穿成珠帘。5.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:穿鞋。穿衣服。
“少吃缺穿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在描述一种生活窘境,但具体怎么用呢?举个简单例子:古代遇到灾荒时,百姓往往“少吃缺穿”,只能靠野菜充饥,拿旧布缝补衣物。这时候,成语就生动地勾勒出物资匮乏的画面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这个成语还有实际意义吗?其实,它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不同时代的生存状态。比如在偏远山区,留守儿童可能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“少吃缺穿”——冬天穿单衣上学,午饭只能啃冷馒头。这种具象化的表达,比单纯说“贫困”更有画面冲击力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演变过程中被赋予了新内涵。前些年有新闻报道,某大学生为买新款手机连续吃一个月泡面,室友开玩笑说他这是“现代版少吃缺穿”。这种调侃式的活用,反而反映出物质充裕时代年轻人的消费选择困境。
我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它的对比张力。就像水墨画的留白,用“缺”与“少”的空白衬托出人们对基本生存需求的渴望。当我们在空调房里刷着外卖软件时,或许该想想:真正的匮乏不仅是物质短缺,更是对现有资源缺乏感知力。
再看个反例:明代某县令上报灾情时写道“百姓衣食无忧”,结果被发现隐瞒实情。这个案例从反面证明,“少吃缺穿”作为客观描述,本质上是对真实生活状态的诚实表达。当语言失去这种精准度时,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。
或许可以这样理解:成语就像时间胶囊,封存着古人对生活的观察智慧。当我们说“科技发达物质丰富”时,那些依然存在的“少吃缺穿”案例,反而提醒我们要用更立体的视角看待社会发展。毕竟,衡量文明进步的标尺,永远要看最脆弱群体的生存状态。
最后分享个有趣发现:某些方言里会把“少吃缺穿”倒过来说成“缺穿少吃”,这种语言弹性恰恰说明,物质匮乏从来都不是单一维度的困境。就像拼图缺失的不只是某块碎片,而是整体画面的完整度。理解了这个逻辑,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这个成语的重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