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āng
  • duó
  • zhī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āng yù duó zhī,bì gù yǔ zhī

成语解释:欲:打算;固:通“姑”,姑且;与:给予。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,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

成语出处:春秋·楚·李耳《老子》第36章:“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处事

繁体字形: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

英文翻译:If you want to seize it, it will be fixed

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的意思

将:[jiāng]1.副词。就要;快要:天将下雨。2.介词。把;拿:将革命进行到底。将功赎罪。3.下象棋时直接攻击对方的将或帅:将军。4.带领;搀扶:将幼弟而归。扶将。5.做:慎重将事。6.休养;调养:将养。7.文言副词。又;且:将信将疑。8.助词。表示动作的开始:赶将上去。[jiàng]1.军衔名。将官。在校之上。2.泛指军官:将士。损兵折将。3.带;率领:将兵。[qiāng]请;希望:《将进酒》。

欲:1.欲望:食欲。求知欲。2.想要;希望:欲言又止。从心所欲。3.需要:胆欲大而心欲细。4.将要:摇摇欲坠。山雨欲来风满楼。

夺:1.强取;抢:掠夺。巧取豪夺。从歹徒手里夺过凶器。强词夺理。2.争先取到:夺冠。夺红旗。3.胜过;压倒:巧夺天工。先声夺人。4.使失去:剥夺。褫夺。5.失去:勿夺农时。6.作决定:定夺。裁夺。7.(文字)脱漏:讹夺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必:1.必定;必然:我明天三点钟必到。不战则已,战则必胜。2.必须;一定要:事必躬亲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,必有一定的条件。3.姓。

固:1.结实;牢固:稳固。加固。本固枝荣。2.坚硬:固体。凝固。3.坚决地;坚定地:固辞。固请。固守阵地。4.使坚固:固本。固防。5.鄙陋:固陋。6.同“”:固疾。固习。7.姓。8.本来;原来:固有。固当如此。固所愿也。9.固然:坐车固可,坐船亦无不可。

与:[yǔ]1.给:赠与。与人方便。信件已交与本人。2.交往:相与。与国(友邦)。3.赞许;赞助:与人为善。4.等待:岁不我与(时光不等人)。5.姓。6.跟;向:与虎谋皮。与困难作斗争。7.和:工业与农业。批评与自我批评。[yù]参与:与会。[yú]同“”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成语评论

有人问:"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"听起来像是阴谋论,现实中真的有人用这种方式成功吗?举个例子:某互联网公司推出免费云盘服务,用户存了大量资料后,突然宣布收费。看似强硬的商业决策,其实正是先提供价值(免费空间)后获得主动权(收费转化)的典型应用。

另一个问题:这成语只能用在利益争夺中吗?看这个例子:老师发现学生沉迷手机,非但没有没收设备,反而推荐了几款学习软件。结果学生主动减少了游戏时间——先满足需求(使用手机的自由),再实现目标(引导学习),展示了柔性策略的力量。

有人质疑:这种"先给后取"是否存在道德风险?关键在于目的正当性。比如社区改造时,政府先建好公园和便民设施,居民看到成效后更配合拆迁工作。这种"给予"并非欺骗,而是建立信任的过程。

个人认为这个智慧最妙处在于突破直线思维。就像整理乱绳,硬扯只会打结,顺着纹理放松反而容易解开。工作中遇到客户反复砍价时,我会主动赠送额外服务,往往能更快促成合作——看似让步,实则在建立价值认知。

最后思考:为什么这个策略屡试不爽?根源在于人性规律。心理学中的互惠原则显示,接受馈赠会产生回报冲动。但要注意尺度,像农民浇灌庄稼,适量促生长,过量则烂根。真正的智慧在于把握给予与收获的动态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