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n wǎng shǔ lái
成语解释:寒冬已过,盛夏将至。指四季的轮回。泛指时光流逝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鲍照《伤逝赋》:“寒往暑来而不穷,哀极乐反而有终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状语;比喻时间的更替
繁体字形:寒往暑來
英文翻译:From cold to heat
寒:1.冷(跟“暑”相对):寒冬。寒风。天寒地冻。受了一点寒。2.害怕;畏惧:心寒。胆寒。3.穷困:贫寒。4.姓。
往:1.去:徒步前往。2.向;朝:往东。往何处去?3.过去的:往日。
暑:热(跟“寒”相对):暑天。中(zhòng)暑。受暑。寒来暑往。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什么是“寒往暑来”?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“寒冬过去,盛夏到来”,但它的核心含义其实在讲时间的流逝和自然规律的循环。比如我们可以说:“看着窗外树叶从枯黄到翠绿,我突然理解了‘寒往暑来’背后的深意——时间不会停下,但希望总在季节交替中重生。”这样的句子既描述了现象,又点出了成语传递的乐观态度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来描述季节变化吗?其实不然。在职场中,新员工培训时我常听到这样的鼓励:“别怕眼前的困难,寒往暑来,现在积累的经验都会变成未来的底气。”这里把“寒冬”比作挑战期,“盛夏”象征成长期,说明成语的意象可以灵活运用在不同场景。
说到生活应用,现代人其实每天都在经历“寒往暑来”的缩影。比如空调房里工作的人,上午可能冻得裹毯子,下午关掉冷气后又热得开风扇,这种温度变化就像成语的微缩版。不过我倒觉得,与其被动适应环境,不如主动调整心态——就像农民懂得在寒冬储备种子,酷暑时抓紧耕耘,我们也要学会在不同人生阶段做对的事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?或许因为它抓住了人类共通的感受。当我翻看二十年前的日记,发现当年抱怨“冷得写不了作业”的烦恼,如今看来却是温暖的童年记忆。这让我想到,当下的“寒冬”也许正是未来的怀念,正如古人说的“夏虫不可语冰”,时间永远在给我们新的视角。
最后想分享个观察:地铁站口的早餐摊最能体现“寒往暑来”。冬天摊主裹着军大衣卖热豆浆,夏天改卖冰镇酸梅汤,这种应时而变的智慧,不正是成语教给我们的生活哲学吗?季节交替从不是障碍,而是催生新机遇的转机点,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准备好了迎接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