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ā
  • zhì
  • dà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ā zhì hù dào

成语解释:到每家每户;遍及每家每户。

成语出处:唐·韩愈《论变盐法事宜状》:“臣以为乡村远处,或三家五家山谷居住,不可令人吏将盐家至户到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家至户到

英文翻译:Family to family

家至户到的意思
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
至:1.到:至今。自始至终。至死不屈。2.至于:甚至。3.极;最:至为感谢。你要早来,至迟下星期内一定赶到。

户:1.门:门户。夜不闭户。2.人家;住户:户籍。专业户。3.门第:门当户对。4.户头:存户。账户。开户。5.用于家庭:全村有好几百户人家。6.姓。

到:1.达于某一点;到达;达到:到期。迟到。火车到站了。从星期三到星期五。2.往:到郊外去。到群众中去。3.用作动词的补语,表示动作有结果:看到。办得到。说到一定要做到。想不到你来了。4.周到:想得很到。有不到的地方请原谅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最近社区里新开了一家便民超市,开业当天优惠活动铺天盖地,打折信息真是家至户到,连住在六楼的王奶奶都收到了传单。有个读者可能会问:"家至户到和家喻户晓有什么区别?"其实前者更强调信息主动送达到每家,后者侧重大家都知道这件事。比如社区改造方案虽然家至户到发了通知,但要让内容真正家喻户晓,还需要反复讲解。

周末去朋友小区,看见物业挨家挨户检查消防设施。穿黄马甲的工作人员笑着说:"特殊时期必须家至户到,上次隔壁小区就因漏查一户闹出火情。"这让我想起去年台风预警时,居委会用大喇叭循环播放撤离通知,但总有人没听见。后来改成志愿者逐户敲门确认,这种家到户到的笨办法反而最可靠。

有次参加读书会,听老教师讲九十年代送录取通知书的故事。"那时候没有手机,邮递员骑着二八自行车,翻山越岭也要家至户到。"现在虽然微信通知秒达,但那些泛黄的信封承载的仪式感,是电子提示音永远替代不了的。这也让我思考:科技让信息传递更高效,但某些需要温度的场景,或许还是需要这种"笨拙"的到达方式。

最近帮街道做防疫宣传时发现,微信群发通知看似便捷,实际总有20%居民收不到。后来我们设计了三重保障:智能门锁语音提示+电梯海报+楼长上门,这才真正实现家至户到。有个有趣现象:年轻人更接受电子通知,而老人家收到纸质告知书才觉得安心。可见传播方式要像八宝粥,各种材料搭配着来才香。

观察现代社区管理,家至户到的理念正在转型升级。智能快递柜的取件提醒、物业机器人的定期巡检,都是科技赋能下的新形态。不过上个月智能水电表故障,还是靠物业管家挨户解释才化解矛盾。这让我相信:无论科技如何进步,人与人的实际接触,始终是信息传达最温暖的注脚。

"家至户到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