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ā chuán hù sòng
成语解释:见“家传户诵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词曲·结构》:“五经、四书,《左》、《国》、《史》、《汉》,以及唐宋诸大家,何一不说人情,何一不关物理,及今家传户颂,有怪其平易而废之者乎?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或事等
繁体字形:家傳户頌
英文翻译:become a household word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传:[chuán]1.由一方交给另一方;由上代交给下代:流传。由前向后传。古代传下来的文化遗产。2.传授:师传。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人。3.传播:宣传。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。4.传导:传电。传热。5.表达:传神。传情。6.发出命令叫人来:传讯。把他传来。7.传染:这种病传人。8.姓。[zhuàn]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(多用于小说名称):《水浒传》。《吕梁英雄传》。
户:1.门:门户。夜不闭户。2.人家;住户:户籍。专业户。3.门第:门当户对。4.户头:存户。账户。开户。5.用于家庭:全村有好几百户人家。6.姓。
颂:1.颂扬:歌颂。2.祝颂(多用于书信问候):敬颂大安。3.周代祭祀时用的舞曲,配曲的歌词有些收在《诗经》里面。4.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:《祖国颂》。5.姓。
什么是“家传户颂”?这个词乍听像成语混搭产物。其实可以拆解来看:当某个故事或道理通过家庭代际传播(家传),又经大众口耳相传(户颂),就形成了文化传承的特殊纽带。比如爷爷教孙子背《三字经》,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分享,这就是最接地气的传播链。
为什么这种传播方式能延续千年?去年我在古镇遇到位剪纸老艺人,他边教孙女手艺边说:“鸟飞得再远也要回巢,手艺传不下去才是真丢了。”这句话突然点醒我——口口相传的过程自带温度修正机制。就像民间故事《白蛇传》,经过不同年代、不同人的讲述,既保留了核心爱情观,又融入了每个时代的审美特征。
数字时代还需要家传户颂吗?观察个有趣现象:短视频平台上,00后博主用说唱讲解二十四节气,收获百万点赞。这何尝不是新时代的“户颂”?关键不在于形式新旧,而在于能否把文化内核转化成鲜活的生活养分。我常建议年轻父母:与其逼孩子背古诗,不如先讲讲苏轼被贬黄州时怎么发明东坡肉。
如何避免传承变成刻板复制?老家祠堂的修缮给了我启示。工匠保留明代梁柱的斑驳痕迹,却在墙面加入AR投影技术,扫二维码就能看见家族迁徙路线图。这种“修旧如新”的智慧,恰恰印证了传承不是复印文件,而是像河水奔流,既保持源头活水,又接纳沿途支流。
当我们在咖啡馆听到邻桌讨论《孙子兵法》在职场中的应用,在公园看见孩子跟着奶奶学方言童谣,这些碎片正在拼凑出文化传承的新图景。或许未来史学家会这样记载:那个时代的智慧,既写在云端服务器里,也流淌在万家灯火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