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uān
  • wēi
  • zhǎo
  • wē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uān bù wēi,zhǎo yá wēi

成语解释:爪牙:比喻辅佐的人。指官员未必威风凶悍,手下人则仗势逞威耍狂

成语出处: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22卷:“少不得官不威,爪牙威,做都管,做大叔,走头贴,打驿吏,欺估客,诈乡民,总是这一干人丁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官场等

繁体字形:官不威,爪牙威

英文翻译:Official power

官不威,爪牙威的意思

官:1.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、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:官员。武官。做官。外交官。2.指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:官办。官费。3.公共的;公用的:官道。官厕所。4.姓。5.器官:五官。感官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威:1.表现出来的能压服人的力量或使人敬畏的态度:威信。威严。示威。助威。狐假虎威。2.凭借威力(采取某种行动):威逼。威吓。威胁。3.姓。

爪:[zhǎo]鸟兽的脚或趾甲:鹰爪。虎爪。张牙舞爪。[zhuǎ]1.爪子,动物带尖甲的脚:鸡爪子。猫爪子。2.爪儿,器物下端像爪的部分:这个锅有三个爪儿。

牙:1.人和高等动物咬切、咀嚼食物的器官,由坚固的骨组织和釉质构成。人的牙按部位和形状的不同,分为切牙、尖牙、前磨牙、磨牙。通称牙齿,也叫齿。2.特指象牙:牙筷。牙章。牙雕。3.形状像牙齿的东西:牙子。4.姓。5.牙子2:牙行。

威:1.表现出来的能压服人的力量或使人敬畏的态度:威信。威严。示威。助威。狐假虎威。2.凭借威力(采取某种行动):威逼。威吓。威胁。3.姓。

成语评论

官不威,爪牙威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有点拗口,但它背后藏着一种有趣的社会现象。简单来说,就是“老大不吭声,小弟先发威”——当权者本人可能低调,但手下的人却仗着权力耀武扬威。这种情景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。

举个历史例子:明朝的县太爷审案时往往端坐高堂,师爷却拿着惊堂木使劲拍桌子,把百姓吓得直哆嗦。这时候县官可能只说一句“按律处置”,但师爷早就把“从严办理”的架势摆足了。你说这算不算典型的“爪牙比官威”呢?

现代职场也有类似情况:比如公司副总还没开口,行政主管就抢先对员工说:“王总最讨厌迟到的人!”其实副总可能根本没提过这事儿。这种“借势压人”的操作,本质上是执行者利用上级权威给自己撑腰。

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?这里有个“权力放大器”的原理。当权者的实际影响力会被执行者二次加工——就像拿着鸡毛当令箭的看门大爷,能把“进出登记”的规定执行成搜包检查。这种变形往往源于信息传递的偏差,或是执行者刻意彰显存在感。

个人观察发现:这类现象多发生在权力结构不透明的场景中。比如某些办事窗口的工作人员,明明政策规定只需三个材料,偏要群众跑五趟才给办。这时候如果上级部门能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,这种“爪牙威”就会大大减少。

如何避免被“爪牙”误导?有个小技巧:遇到拿着规章制度说事的人,不妨多问一句“具体是哪条哪款”。就像买菜时遇到乱涨价的摊贩,直接让他指出进货单上的价格变动——真金不怕火炼,虚张声势的人最怕较真。

这种权力执行中的变形现象,其实是组织管理的一面镜子。它提醒我们:完善的监督机制比个人权威更重要,透明的沟通渠道比层层传达更可靠。下次再遇到“拿着鸡毛当令箭”的情况,或许可以笑着想:这不过是人性在权力游戏中的本色出演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