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ē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ū ēn fù yì

成语解释:背弃恩义。

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·张俊传》:“臣孤恩负义,自陷重刑,情断意讫,无所复望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为人处世

繁体字形:孤恩負義

英文翻译:To be ungrateful

孤恩负义的意思

孤:1.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:孤儿。2.单独:孤立。孤军深入。3.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。

恩:1.恩惠:恩德。恩深似海。他对我有恩。2.(Ēn)姓。

负:1.背(bēi):负荆。负重。2.担负:负责任。身负重任。3.依仗;倚靠:负隅。负险固守。4.遭受:负伤。负屈。5.享有:久负盛名。6.亏欠;拖欠:负债。7.背弃;辜负:负约。忘恩负义。有负重托。8.失败(跟“胜”相对):胜负。负于客队。9.属性词。小于零的(跟“正”相对):负数。负号。10.姓。

义:1.公正合宜的道理;正义:道义。大义灭亲。义不容辞。2.合乎正义或公益的:义举。义演。3.情谊:情义。忘恩负义。4.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:义父。义女。5.人工制造的(人体的部分):义齿。义肢。6.姓。7.意义;道理:字义。定义。微言大义。

成语评论

孤恩负义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严肃,但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。举个例子:小王刚毕业时,李姐帮他争取到第一份工作,还手把手教他适应职场。但后来小王为了升职,暗地里抢了李姐负责的项目,甚至把她的功劳说成自己的。这时候大家就会摇头说:“这孩子真是孤恩负义。”

为什么“孤恩负义”的行为让人反感?其实背后藏着一种基本的社会契约:得到帮助后应当心存感激。就像邻居张叔说的:“人家帮你是情分,不帮是本分。得了好处还反咬一口,这不就是寒了别人的心吗?”这种态度一旦形成惯性,最终会让愿意伸出援手的人越来越少。

有个真实案例特别值得思考。老陈资助贫困生小周读完大学,结果小周工作后不仅不联系,还在同学群里说老陈资助他是为了“赚名声”。后来老陈把资助转向了孤儿院,他说:“不是心疼钱,是怕再遇到不懂感恩的人。”这个转折恰恰说明,负义行为损害的不仅是个人关系,更会切断社会善意的传递链。

现代社会还需要在意“知恩图报”吗?我倒觉得在讲究效率的时代,这种传统品质反而更显珍贵。就像办公室里的实习生小林,每次前辈指导后都会认真写感谢卡,虽然只是小举动,却让整个团队更愿意培养新人。这种正向循环,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职场生态吗?

换个角度看,“孤恩负义”有时也源于认知偏差。就像朋友阿美吐槽:“我给表弟介绍了三份工作,他总觉得是我应该做的。”这种把别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的心态,往往会酿成关系裂痕。适时提醒自己“没有谁天生该对你好”,或许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。

最后想说,感恩不是道德绑架,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。就像社区里的王奶奶,她总把邻居帮忙买菜的事记在小本子上,重阳节给每家送手作糕点。这种有来有往的温暖,让整个楼道都比别的单元多了几分人情味。生活终究是面镜子,你怎么对待别人的善意,世界就会怎么回应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