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iào yù qǔ pì
成语解释:譬:比喻。用巧妙的比喻进行阐述
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创造十年续篇》:“只见颂久在讲坛上步来步去,妙喻取譬地讲得头头是道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说话或作文等
繁体字形:玅喻取譬
英文翻译:expound with apt analogy
妙:1.好;美妙:妙品。妙境。妙不可言。这个办法真妙。2.神奇;巧妙;奥妙:妙计。妙策。妙用。妙算。妙诀。妙手回春。莫名其妙。3.姓。
喻:1.说明;告知:晓喻。喻之以理。不可理喻。2.明白;了解:家喻户晓。不言而喻。3.比方:比喻。4.姓。
取:1.拿到手里:取款。取行李。把电灯泡取下来。2.得到;招致:取乐。取暖。自取灭亡。3.采取;选取:取道。录取。可取。给孩子取个名儿。4.姓。
譬:比喻;比方:譬喻。譬如。设譬。
什么是“妙喻取譬”?简单说就是用生动的比喻讲道理。比如成语“如鱼得水”,表面说鱼在水里游得欢,实际比喻人遇到适合自己的环境。有人问:“为什么要用鱼和水的关系打比方?”因为鱼离水则死,人离顺境则困,这个比喻瞬间让人理解环境适配的重要性。
再比如“画龙点睛”,字面是给龙画上眼睛,实指关键处的精妙处理。有人困惑:“为什么非要用‘眼睛’作比喻?”其实眼睛是生物的灵魂窗口,这个细节能让整条龙“活过来”,正如项目中一个核心创意能盘活全局。我曾用这个成语鼓励团队:与其做十件普通事,不如集中资源打造一个亮点。
“对牛弹琴”的比喻更有趣。有人质疑:“牛真的听不懂琴吗?”其实重点不在牛,而在强调沟通要看对象。就像给老教授讲网络段子,或是教长辈用智能家电,如果不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,再好的内容也白费。我的经验是:先观察对方的知识背景,比急着输出更重要。
“雪中送炭”这个成语常被误认为只是做好事。有人问:“为什么非要用冬天送炭的场景?”其实零下十度的炭火比夏天的空调更有救命价值,比喻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刻提供帮助。去年邻居家水管冻裂,我连夜帮忙抢修,真正体会到了这个成语的温度——关键时机的援助,抵得过百次锦上添花。
这些成语历经千年仍在流传,恰恰说明人类思维的共通性。好的比喻就像桥梁,让陌生概念变得可触可感。下次遇到难懂的道理时,不妨试试“打比方”这个思维工具,或许会有豁然开朗的惊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