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ú kě rú jī
成语解释:见“如饥如渴”。
成语出处:三国·魏·嵇康《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》:“思我良朋,如渴如饥,愿言不获,怆矣其悲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要求强烈
繁体字形:如渴如饑
英文翻译:Hunger and hunger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渴:1.口干想喝水:解渴。又渴又饿。临渴掘井。2.迫切地:渴望。渴念。3.姓。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饥:1.饿:饥餐渴饮。如饥似渴。2.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:连年大饥。
提到"如渴如饥"这个成语,很多人会联想到捧着书本埋头苦读的画面。但这个词的生动之处,在于它用身体最本能的反应——口渴和饥饿,来比喻精神层面的强烈渴望。就像春天干涸的麦苗等待甘霖,这种渴望不是淡淡的兴趣,而是发自生存本能的迫切需求。
小明抱着新买的编程教材,眼睛像扫描仪似的掠过每一行代码示例,连食堂飘来饭香都没察觉。室友打趣他"你这是准备和计算机结婚吗",他却认真地说:"现在学Python就像沙漠里的人找水,错过这个学习窗口期,秋招真的来不及了。"这个场景完美诠释了"如渴如饥"的状态——当机遇与压力并存时,人往往能爆发出惊人的求知欲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网络课程随手可得,"如渴如饥"的学习状态还有必要吗?其实这正是这个成语的现代价值所在。在海量信息面前,碎片化阅读容易让人产生"知识饱腹感",而真正系统性的深度学习,依然需要保持那种"渴求每一滴水"的专注。就像健身爱好者明知道蛋白质补剂随处可买,还是会精心计算每餐的营养配比。
笔者在科技公司见证过许多案例。有个实习生让我印象深刻:她随身带着三色便签纸,绿色记录技术难点,黄色标记业务逻辑,红色整理用户反馈。午休时间别人刷短视频,她却对着产品原型图写满批注。这种将"渴求知识"具象为行动力的状态,往往比天赋更能决定职业天花板的高度。
当代年轻人面临的选择焦虑,某种程度上冲淡了这种纯粹的求知欲。但观察那些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,你会发现他们共同的特质:既能像海绵吸水般贪婪学习,又懂得像品茶师那样细细分辨知识的成色。这种"饥渴"与"品味"的平衡,或许才是信息爆炸时代真正的成长密码。
下次当你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时,不妨试试"如渴如饥"的沉浸式学习法。关掉社交软件提示音,给自己两小时完整时段,像对待救命稻草那样抓住每个知识要点。你会惊讶地发现,这种略带"原始感"的学习状态,反而能让你在信息洪流中抓住真正重要的东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