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ú fǎ pào zhì
成语解释:见“如法炮制”。
成语出处:鲁迅《而已集·再谈香港》:“两个茶房将第二箱抬到舱面上,他如法泡制,一箱书又变成了一箱半,还撕碎了几个厚纸包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事物
繁体字形:如灋泡制
英文翻译:follow suit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法:1.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,由国家制定或认可,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,包括法律、法令、条例、命令、决定等:合法。犯法。变法。军法。婚姻法。绳之以法。依法治国。2.方法;方式:办法。用法。土法。加法。这件事没法儿办。3.标准;模范;可以仿效的:法帖。法书。取法乎上。4.仿效;效法:师法。法其遗志。5.佛教的道理:佛法。现身说法。6.法术:作法。斗(dòu)法。7.姓。8.指法国:法语。法文。9.法拉的简称。一个电容器,充以1库电量时,电势升高1伏,电容就是1法。
泡:[pào]1.气体在液体内使液体鼓起来造成的球状或半球状体:水泡。肥皂泡儿。2.像泡一样的东西:灯泡儿。手上起了泡。3.较长时间地放在液体中:两手在水里泡得发白。4.故意消磨(时间):在茶馆泡了俩钟头。[pāo]1.(泡儿)鼓起而松软的东西:豆泡儿。眼泡。2.虚而松软;不坚硬:泡枣。泡线。这块木料发泡。3.小湖(多用于地名):月亮泡(在吉林)。莲花泡(在黑龙江)。4.用于屎和尿。
制:1.制造:制版。制革。制图。炼制。缝制。这块奖牌是用铜制成的。2.拟订;规定:制定。因地制宜。3.用强力约束;限定;管束:压制。限制。管制。节制。制伏。4.制度:全民所有制。民主集中制。5.姓。
“如法泡制”这个词,乍一听像是厨房里的操作指南,比如照着菜谱泡酸菜。不过它的实际意思更广泛——简单来说,就是“照着现成的方法做”。比如朋友用短视频记录旅行,你跟着用同款剪辑手法发到网上,这就叫“如法泡制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词是不是和“如法炮制”搞混了?其实两种写法都对。不过“炮制”原指中药加工方法,现在更常用“如法炮制”表示模仿套路;而“泡制”字面更贴近“浸泡制作”,用在具体操作场景更合适。比如腌萝卜时严格按邻居教的步骤放盐和糖,就能说:“我这是如法泡制,味道肯定差不了。”
生活中这种例子随处可见。同事用思维导图做会议记录效率翻倍,你立刻下载同款软件跟着学;小区里王大妈种月季年年爆花,邻居们纷纷带着本子去抄作业。这些行为背后有个共同逻辑:前人已经验证过的方法,能降低试错成本。
不过问题来了:完全照搬会不会缺乏创新?去年某奶茶店推出“三天倒计时优惠券”,结果整条街的饮品店都在如法泡制,消费者很快就审美疲劳了。这说明模仿能快速入门,但想持续发展还得加入新元素。就像做辣椒酱,按老方子如法泡制固然稳妥,但如果加点山胡椒或香茅草,可能就碰撞出新爆款。
个人觉得,现代社会的知识共享让“如法泡制”变得更高效。以前学手艺要拜师三年,现在看十分钟教程就能上手折纸鹤。不过就像玩拼图,按图纸拼是基础版,能自己设计图案才是进阶版。模仿与创新的关系,本质上是个先临摹再创作的学习过程。
下次看到网红书店用水泥管当阅读区,或是餐馆把菜单印在旧报纸上,不妨先观察这些创意的底层逻辑。如果只是如法泡制空间设计,可能很快被遗忘;但若是结合本地文化加入方言墙绘,或是用回收塑料瓶做灯罩,这样的二次创新往往更有生命力。
说到底,“如法泡制”就像学自行车时装的辅助轮。初期能帮我们保持平衡,等掌握核心技巧后,拆掉轮子才能真正享受骑行的自由。这个从模仿到超越的过程,或许就是成长的通用公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