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ǚ shēng wài xiàng
成语解释:向:朝着,引申为偏爱。女子成人总要结婚。指女子心向丈夫家
成语出处:东汉·班固《白虎通·封公侯》:“男生内向,有留家之义;女生外向,有从夫之义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生活
繁体字形:女生外向
英文翻译:after marriage girls side with their husbands
女:[nǚ]1.女性,女子,女人,妇女:女士。女工。男女平等。2.女儿:一儿一女。3.星宿名,二十八宿之一。[rǔ]文言代词,你:女等。女将何往?
生:1.生育;出生:胎生。卵生。生孩子。优生优育。生于北京。2.生长:生根。生芽。3.生存;活(跟“死”相对):舍生忘死。同生共死。4.生计:谋生。营生。5.生命:丧生。舍生取义。6.生平:一生一世。今生今世。7.具有生命力的;活的:生物。生龙活虎。8.产生;发生:生病。生效。惹是生非。9.使柴、煤等燃烧:生火。生炉子。10.姓。11.果实没有成熟(跟“熟”相对,下12.—13.同):生柿子。这西瓜是生的。14.(食物)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:夹生饭。生吃瓜果要洗净。15.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:生石膏。生铁。16.生疏:生人。生字。认生。刚到这里,工作很生。17.生硬;勉强:生凑(勉强凑成)。生搬硬套。18.很(用在少数表示感情、感觉的词的前面):生怕。生恐。生疼。19.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:医生。20.某些副词的后缀,如“好生、怎生”等。
外:1.外边;外边的。与“内”“里”相对:门外。外表。2.关系疏远的;不是自己这方面的:外人。外乡。3.指外国:对外贸易。外侨。4.非原有的;非正式的:外加。外号。5.称母亲、姐妹、女儿的亲属:外祖母。外甥。外孙。
向:1.方向:志向。风向。2.对着,特指脸或正面对着(跟“背”相对):向阳。面向讲台。两人相向而行。3.将近;接近:向晓。向晚。4.偏袒:老乡向老乡。5.表示动作的方向:向东走。向先进工作者学习。从胜利走向胜利。6.姓。7.向来:向有研究。向无此例。
提到“女生外向”这个成语,很多人会下意识皱眉头:“这难道是说女生胳膊肘往外拐?”其实不然。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诗经》,原意是形容女性性格开朗、善于与人打交道,后来逐渐被引申为“女性更关注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”。比如一位职场女性在团队中主动协调矛盾、推动项目进展,同事可能会笑着调侃:“果然是女生外向,办事就是周到。”
为什么这个成语容易引发误解?关键在于对“外向”二字的理解。如果单纯理解为“性格活泼”,自然带着褒义;但若与“不顾家”等刻板印象挂钩,就容易产生负面联想。比如邻居阿姨热心张罗社区活动,却总被议论“天天往外跑,家里都不管”——这种矛盾评价恰恰反映了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多义性。
当代社会还需要这个成语吗?个人认为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,重点在于如何使用。当朋友夸赞新人主播在镜头前从容大方时,用“你这女生外向的本事真是天生吃这碗饭的”来表达欣赏,既传承了文化基因,又赋予了积极内涵。关键在于使用者是否带着善意与分寸感。
观察身边那些被称为“女生外向”的姑娘,发现她们往往具备独特优势。表姐经营民宿六年,既能和客人聊风土人情,又能把客栈打理得井井有条。她说:“所谓‘外向’不是非要左右逢源,而是懂得在合适的场合展现合适的状态。”这种理解跳出了非黑即白的评判框架,更接近成语的现代诠释。
语言背后的观念总在悄然改变。与其纠结成语本身的褒贬,不如关注它如何折射社会认知的进步。就像春天的柳枝会抽出新芽,老成语也能在时代土壤里焕发新绿。下次听到“女生外向”时,不妨多问一句:“你说的这个‘外向’,具体指什么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