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ǚ zhōng zhàng fū
成语解释:指女子中有男子气概的人。
成语出处:明 凌蒙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七:“虽说你是个女中丈夫,是你去毕竟停当。只是万里程途,路上恐怕不便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夸奖女性
繁体字形:女中丈夫
英文翻译:as a man amongst the womenfolk
女:[nǚ]1.女性,女子,女人,妇女:女士。女工。男女平等。2.女儿:一儿一女。3.星宿名,二十八宿之一。[rǔ]文言代词,你:女等。女将何往?
中:[zhōng]1.方位词。跟四周的距离相等;中心:中央。华中。居中。2.指中国:中文。古今中外。3.方位词。范围内;内部:家中。水中。山中。心中。队伍中。4.位置在两端之间的:中指。中锋。中年。中秋。中途。5.等级在两端之间的:中农。中学。中型。中等。6.不偏不倚:中庸。适中。7.中人:作中。8.适于;合于:中用。中看。中听。9.成;行;好:中不中?。这办法中。饭这就中了。10.姓。[zhòng]1.正对上;恰好合上:中选。猜中了。三枪都打中了目标。2.受到;遭受:中毒。中暑。胳膊上中了一枪。
丈:1.长度单位,10尺等于1丈,10丈等于1引。1市丈合3又1/3米。2.丈量(土地):清丈。春耕前要把地丈完。3.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:老丈。4.丈夫(用于某些亲戚的尊称):姑丈(姑夫)。姐丈(姐夫)。
夫:[fū]1.丈夫(zhàng·fu):夫妻。夫妇。姐夫。姑夫。2.成年男子:匹夫。一夫守关,万夫莫开。3.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:渔夫。农夫。轿夫。4.旧时服劳役的人,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:夫役。拉夫。5.姓。[fú]1.指示代词。那;这:独不见夫螳螂乎?2.人称代词。他:使夫往而学焉。3.a)用在一句话的开始:夫战,勇气也。b)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:人定胜天,信夫。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
“女中丈夫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先看一个例子:李清照在乱世中坚持创作、守护文物,丈夫去世后独自撑起家庭,时人感叹她真是“女中丈夫”。这里的关键在于,“女中丈夫”并非字面意义的“女性中的男性”,而是形容女性具备传统认知中男性特有的坚韧、果断或担当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用“丈夫”来赞美女性吗?其实这个成语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时代变迁。古代农耕社会以体力定义价值,“丈夫”象征力量与责任。而今天用它形容女性,反而凸显了突破性别刻板印象的勇气——就像航天员王亚平执行太空任务时展现的专业素养,媒体称她“女中丈夫”,重点不在比较男女,而在肯定她超越常规期待的能力。
另一个生活化的例子:社区志愿者张阿姨疫情期间组织物资配送,每天搬运几十箱货物。邻居们都说:“别看张姐瘦瘦小小的,干起实事来简直是女中丈夫。”这里既保留了成语的对比张力,又消解了性别对立——重点转向对行动力的赞美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类用法逐渐从“罕见特例”变成“日常认可”,暗示着社会评价体系正在变得更包容。
我个人认为,这类成语的活化使用其实在打破自己的原始语境。就像“女中丈夫”最初可能带有“女性本弱”的潜台词,但现代人更倾向将其理解为“优秀品质无分性别”的宣言。当00后女孩在电竞比赛夺冠后被称作“女中丈夫”,年轻一代其实已经剥离了性别比较的意味,纯粹将其视为对专业实力的最高褒奖。
不妨换个角度思考:当我们用“女中丈夫”时,究竟在比较什么?本质上是在重构评价标准。就像竹子用木质部实现乔木的挺拔,荷花靠空心茎达成浮水生长,不同路径都能达成相似效果。现代社会更需要这样的认知:重要的不是符合某种性别模板,而是能否在各自领域展现独特价值。
下次听到有人用“女中丈夫”,不妨观察具体语境。如果用在强调“女性也能做到男性的事”,可能还带着陈旧框架;若是用来形容超越性别的专业精神,比如女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,则意味着评价标准已转向能力本身。语言就像流动的河,承载着社会观念的变迁波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