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ài shàng zhù xià
成语解释:指畏首畏尾的很为难的样子
成语出处: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23回:“刚才都在前厅上栽我,我又有些奈上祝下的,只恐娘嫌我嘴长耳大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奈上祝下
英文翻译:I wish you all the best
奈:1.奈何:无奈。怎奈。2.怎奈;无奈。3.姓。
上:[shàng]1.方位词。位置在高处的:上部。上游。往上看。2.等级或品质高的:上等。上级。上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前的:上卷。上次。上半年。4.旧时指皇帝:上谕。5.向上面:上缴。上升。上进。6.姓。7.由低处到高处:上山。上楼。上车。8.到;去(某个地方):上街。上工厂。他上哪儿去了?9.向上级呈递:上书。10.向前进:老张快上,投篮。见困难就上,见荣誉就让。11.出场:这一场戏,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。这一场球,你们五个先上。12.把饭菜等端上桌子:上饭。上菜。上茶。13.添补;增加:上水。上货。14.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;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:上刺刀。上螺丝。15.涂;搽:上颜色。上药。16.达到;够(一定数量或程度):上百人。上年纪。⒁(又shǎng)上声:平上去入。17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1”。见〖工尺〗。18.表示由低处向高处:爬上山顶。19.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:锁上门。考上了大学。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。20.表示开始并继续:爱上了农村。[shǎng]指上声,“上2”shàng⒁的又音。[shang]1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物体的表面:脸上。墙上。桌子上。2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:会上。书上。课堂上。报纸上。3.表示某一方面:组织上。事实上。思想上。
祝:1.祝愿:祝你健康。祝两国的友谊万古常青。2.姓。3.削;断绝:祝发为僧(剃去头发当和尚)。
下:1.方位词。位置在低处的:下游。下部。山下。往下看。2.等次或品级低的:下等。下级。下策。下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后的:下次。下半年。下不为例。4.向下面:下达。下行。5.方位词。表示属于一定范围、情况、条件等:名下。部下。在党的领导下。在这种情况下。6.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:时下。节下。年下。7.用在数目字后面,表示方面或方位:两下都同意。往四下一看。8.姓。9.由高处到低处:下山。下楼。顺流而下。10.(雨、雪等)降落:下雨。下雪。下霜。11.发布;投递:下命令。下通知。下战书。12.去;到(处所):下乡。下车间。下馆子。13.退场:八一队的五号下,三号上。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。14.放入:下种。下面条。下本钱。下网捞鱼。15.进行(棋类游艺或比赛):下围棋。咱们下两盘象棋吧!16.卸除;取下:下装。把敌人的枪下了。把窗户下下来。17.做出(言论、判断等):下结论。下批语。下定义。18.低于;少于: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。19.用在“两、几”后面,表示本领、技能:他真有两下。就这么几下,你还要逞能?‖也说下子。20.表示由高处到低处:坐下。躺下。传下一道命令。21.表示有空间,能容纳:坐得下。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。这间屋子太小,睡不下六个人。22.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:打下基础。定下计策。准备下材料。
“奈上祝下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描述的是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,既要应对上级的要求,又要照顾下属的感受,像走钢丝一样保持平衡。比如一个中层管理者接到老板“缩减成本”的指令,但团队已经超负荷工作,这时候他可能需要用更高效的工具替代部分重复劳动,既完成指标又不让下属寒心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奈上祝下”。
有人问:这种平衡术会不会显得虚伪?其实关键在于“解决问题”的诚意。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门客公孙龙,面对赵王要求增加赋税的命令,既没有硬抗也没有盲从,而是带着详细账本分析税赋过重会引发的饥荒风险,最终说服赵王调整政策。这种用事实说话的智慧,正是“奈上祝下”的高阶玩法。
现代职场中,这个成语的运用更讲究“翻译能力”。比如市场部总监需要把CEO的“三年占领全国市场”转化为可落地的季度计划,同时向团队解释战略价值。我曾亲眼见证一个前辈将董事会的“降本增效”翻译成“用自动化解放创造力”,既保留核心目标,又激发了团队的参与感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平衡不是和稀泥。明代海瑞在推行新政时,既严格执行朝廷法令,又设立“陈情箱”收集百姓意见。当发现某条政策在地方执行变形时,他连夜写奏折说明实际情况,最终促成政策优化。这告诉我们:真正的“奈上祝下”需要建立双向沟通的桥梁。
在这个VUCA时代,我发现能实践好这个成语的人往往具备“望远镜+显微镜”的双重视角。他们既能看到高层的战略全景,又能感知基层的执行细节,就像优秀的登山向导,既清楚顶峰的方向,又了解每块岩石的落脚点。这种能力或许比单纯的专业技能更决定职业天花板的高度。
当我们在工作中感到左右为难时,不妨记住:压力往往来自单方面妥协。真正的平衡之道,在于找到那个既能满足上级期待、又能激活团队潜能的第三选择——就像古人用榫卯结构连接不同木材,不用钉子也能让建筑稳固千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