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í zhuāng yì fú
成语解释:式样奇怪而异于时尚的服饰。
成语出处:战国 屈原《涉江》:“余幼好此奇服兮,年既老而不衰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主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奇裝異服
英文翻译:outlandish costume
奇:[qí]1.罕见的;特殊的;非常的:奇事。奇闻。奇志。奇勋。奇耻大辱。商品奇缺。山势奇险。2.出人意料的;令人难测的:奇兵。奇袭。出奇制胜。3.惊异:惊奇。不足为奇。4.姓。[jī]1.单的;不成对的(跟“偶”相对):奇数。奇偶。2.零数:五十有奇。
装:1.修饰;打扮;化装:装饰。装点。他装老头儿。2.服装:新装。冬装。军装。中山装。3.行装:轻装。整装待发。4.演员化装时穿戴涂抹的东西:卸装。5.假装:装模作样。不懂就是不懂,不要装懂。6.姓。7.把东西放进器物内;把物品放在运输工具上:装箱。装车。8.装配;安装:装订。装电灯。机器已经装好了。
异:1.有分别;不相同:异口同声。大同小异。日新月异。求同存异。2.奇异;特别:异香。异闻。3.惊奇;奇怪:惊异。深以为异。4.另外的;别的:异日。异地。5.分开:离异。异爨(亲属分家)。6.姓。
服:[fú]1.衣服;衣裳:制服。便服。2.丧服:有服在身。3.穿(衣服):服丧。4.吃(药):服药。内服。每次服三片。5.担任(职务);承当(义务或刑罚):服刑。服兵役。6.承认;服从;信服:服输。心服口服。你有道理,我算服了你了。7.使信服:服众。以理服人。8.适应:不服水土。9.姓。[fù]用于中药;剂:一服药。
说起“奇装异服”,大家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时装周上的夸张造型,或是街头巷尾穿着荧光色外套配灯笼裤的年轻人。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?先来看个例子:"地铁里那位穿着汉服外搭皮夹克的小哥,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扎眼,真可谓奇装异服。"这里既描述了服装的混搭特色,又带着点善意的调侃。
有人可能会问:奇装异服一定是贬义词吗?其实不然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《琵琶行》里写"五陵年少争缠头,一曲红绡不知数",描述的正是当时贵族青年们竞相展示华美服饰的场景。放在今天,这些装扮可能也算得上"奇装异服",但更多是展现个性与审美追求。可见时代不同,对"奇"的定义也在变化。
最近逛创意市集时遇到个有趣现象:穿着洛丽塔裙的姑娘和穿中山装的老先生坐在同一张长椅上聊天,路过的游客反而纷纷举起手机拍照。这让我想到,所谓的"奇装异服"其实像面镜子,既照出穿衣者的个性,也折射出旁观者的接受度。有位设计师朋友说得妙:"衣服越特别,越能测试社会的包容阈值。"
值得注意的是,成语使用要分场合。比如公司晨会上说"小张今天真是奇装异服",可能暗含批评;但在漫展现场称赞coser"你这套奇装异服还原度真高",就是实实在在的夸奖。语言学家研究发现,当形容词"奇"与具体文化符号结合时(如汉服、民族服饰),负面意味会明显减弱。
有个读者在论坛提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用"奇装异服"这个词吗?我的观察是,随着亚文化兴起和个性化消费盛行,这个词正在经历语义漂移。以前可能指"不合时宜的穿着",现在更多指向"打破常规的审美表达"。就像十年前染粉色头发会被指指点点,如今却可能收获"好酷"的赞叹。
最后分享个暖心故事:社区广场上,总能看到位穿戏服练太极的老先生。起初大家都觉得怪异,时间久了反而成为街坊邻居眼中的"人文景观"。有天下雨,杂货店老板娘特地跑回家取了油纸伞给他送去。这个细节让我相信,真正的奇装异服从不是障碍,当我们愿意走近观察,服饰背后的故事往往比外表更动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