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ài ē zhī bǐng
成语解释:太阿:宝剑名;柄:器物的把儿。比喻权柄、权力
成语出处:清·觉佛《女英雄》:“昏君无北伐之心,奸相操太阿之柄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太阿之柄
英文翻译:The handle of TAIA
太:1.高;大:太空。太学。太湖。2.极;最:太古。3.身份最高或辈分更高的:太老伯。太老师(老师的父亲或父亲的老师)。太夫人(尊称别人的母亲)。4.a)表示程度过分(可用于肯定和否定):水太热,烫手。人太多了,会客室里坐不开。他太不谦虚了。b)表示程度极高(用于赞叹,只限于肯定):这办法太好了。这建筑太伟大了。c)很(用于否定,含委婉语气):不太好。不太满意。5.姓。
阿:[ā]1.用在排行、小名或姓的前面,有亲昵的意味:阿大。阿宝。阿唐。2.用在某些亲属名称的前面:阿婆。阿爹。阿哥。[ē]1.迎合;偏袒:阿附。阿谀。刚直不阿。阿其所好。2.大的丘陵:崇阿。3.弯曲的地方:山阿。4.指山东东阿:阿胶。5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柄:1.器物的把儿:刀柄。勺柄。2.植物的花、叶或果实跟茎或枝连着的部分:花柄。叶柄。3.比喻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材料:话柄。笑柄。把柄。4.执掌:柄国。柄政。5.权:国柄。6.用于某些带把儿的东西:一柄斧头。两柄锄头。
“太阿之柄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。它其实源自古代名剑“太阿”,比喻权柄或掌控大局的能力。比如:“公司创始人手握太阿之柄,既要推动创新,又要避免独断专行。”这里就体现了权力与责任的双重性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权力需要谨慎使用?举个例子,历史上某位君王因滥用太阿之柄,导致民怨沸腾,最终失去民心。这告诉我们,真正的掌控力不在于发号施令,而在于平衡各方需求。就像团队领导若只懂下达指令却忽略沟通,反而会让效率大打折扣。
再来看个现代场景:“项目经理将太阿之柄下放给组员,反而激发了大家的主动性。”这时候的“权柄”不再是控制的工具,而是信任的载体。权力分散是否意味着失控?恰恰相反,它可能成为凝聚团队的力量。这种灵活运用权力的方式,往往比紧抓不放更有效。
个人认为,太阿之柄的深层价值在于“选择”。就像父母对孩子既要有引导的权威,又要给探索的自由。当老师把课堂讨论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时,看似放弃了太阿之柄,实则创造了更活跃的学习生态。这种动态平衡,或许才是掌控力的高阶形态。
最后思考一个问题:权力是否必然带来压力?其实关键在于视角转换。把太阿之柄看作服务他人的工具而非炫耀的资本,压力就会转化为动力。就像社区志愿者协调资源时,手握的不仅是分配权,更是解决问题的机会。权力本身没有善恶,正如太阿剑可护人亦可伤人,全看持剑者的心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