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iān
  • rǎng
  • zhī
  • ju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iān rǎng zhī jué

成语解释:壤:地。天和地,一在极上,一在极下,比喻差别极大

成语出处: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论仙》:“其为不同,已有天壤之觉,冰炭之乘矣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事物差别极大

繁体字形:天壤之覺

英文翻译:Sense of heaven and earth

天壤之觉的意思
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
壤:1.泥土;松软的土:土壤。沃壤。2.地:天壤之别。3.地区;地域:穷乡僻壤。接壤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觉:[jué]1.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:感觉。知觉。触觉。视觉。觉察。2.醒悟:觉悟。觉醒。“觉今是而昨非”。[jiào]睡眠(从睡着到睡醒):午觉。睡了一大觉。

成语评论

天壤之觉,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更像是“天壤之别”的变体。那么问题来了:它的核心含义是什么?简单来说,它形容两种事物之间的差距极大,就像天和地的距离一样难以跨越。

举个例子,小明第一次尝试烘焙蛋糕,结果烤成了“炭块”,而第二次跟着教程一步步做,成品蓬松香甜。他感叹:“这两次的结果,简直是天壤之觉!”这里用“觉”代替“别”,反而多了一层“感受差异”的生动感——不仅是结果不同,体验上也形成了强烈对比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不用“天壤之别”更稳妥?其实语言本身就在不断演变。就像网络用语中“绝绝子”替代“太棒了”,人们总在寻找更贴合当下语境的表达。比如朋友聊起工作选择时说:“坐办公室和跑户外,对我而言就是天壤之觉。”这里用“觉”强调了主观体验的落差,比单纯说“区别”更有画面感。

不过要注意,这种创新用法更适合非正式场合。如果写正式文书,还是用“天壤之别”更保险。但话说回来,语言本来就是活的工具。就像古人造词时也没想过“打酱油”能变成网络梗,关键是用得恰当。我甚至觉得,适当创造这样的词语变体,反而能让表达更有温度。

最后分享个有趣的观察: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巨大反差时,下意识就会用比喻来强化感受。比如从沙漠突然走进绿洲,从拥堵路段开到开阔公路,这种瞬间的冲击力,或许正是“天壤之觉”想传递的张力。下次遇到类似的场景,不妨试试用这个词,说不定能让你的描述瞬间鲜活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