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iān dī wú chǔ,yǎn kōng wú wù
成语解释:吴楚:泛指长江中下游。原指登上南京城,一眼望去,越远越觉得天下垂,除见苍天之外,空无所有。现也比喻一无所见。
成语出处:元·萨都刺《念奴娇·登石头城》词:“石头城上,望天低吴楚,眼空无物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指一无所见
繁体字形:天低吴楚,眼空無物
英文翻译:The sky is lower than Wu and Chu, and the eyes are empty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低:1.从下向上距离小;离地面近(跟“高”相对,2.同):低空。飞机低飞绕场一周。水位降低了。3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下:低地。声音太低。眼高手低。4.等级在下的:低年级学生。我比哥哥低一班。5.(头)向下垂:低着头。
吴:1.周朝国名(?—前473)。在今江苏、安徽、浙江一带,建都于吴(今江苏苏州)。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。2.朝代名。1.三国之一(222—280)。孙权建立。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,建都建业(今南京),国号吴,也称孙吴或东吴。为晋所灭。2.十国之一(902—937)。杨行密建立。建都广陵(今江苏扬州)。为南唐所灭。
楚:1.古书上指牡荆。落叶灌木。开青色或紫色的穗状小花,鲜叶供药用。2.痛苦:苦楚。3.清晰;整齐:清楚。衣冠楚楚。4.周朝国名(?—前223)战国七雄之一。在今湖南、湖北一带。为秦所灭。5.朝代名。十国之一(907—951)。马殷建立。建都长沙,后为南唐所灭。
眼:1.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。通称眼睛。2.小洞;窟窿:泉眼。炮眼。拿针扎一个眼儿。3.(眼儿)指事物的关键所在:节骨眼儿。4.围棋用语,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。5.戏曲中的拍子:二黄慢板,一板三眼。6.用于井、窑洞:一眼井。一眼旧窑洞。
空:[kōng]1.不包含什么,没有内容:空洞(a.没有内容的;b.物体内部的窟窿)。空泛。空话。空旷。空乏。空空如也。空前绝后。凭空(无根据)。真空(没有任何东西)。2.没有结果的,白白地:空跑了一趟。空口无凭。3.离开地面的,在地上面的地方:空军。空气。空投。空运。[kòng]1.使空,腾出来:空一个格。空出一间房来。2.闲着,没被利用的:空白。空地。空额。空房。空缺。3.亏欠:亏空。[kǒng]古同“孔”,洞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物:1.东西;事物:动物。货物。物质。物尽其用。2.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:物议。待人接物。3.内容;实质:言之有物。空洞无物。4.姓。
“天低吴楚,眼空无物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它的画面感其实特别强。比如站在山顶远眺,云层低垂仿佛压着大地,眼前除了山川河流再无其他遮挡物——这时候你可能会脱口而出:“这真是天低吴楚,眼空无物啊!”但问题来了:这个成语到底想表达什么?是单纯的风景描写,还是另藏深意?
先看一个具体场景:老张创业失败后去西北自驾游,站在戈壁滩上看着天地相接的荒原,突然对同行朋友说:“现在才懂什么叫‘天低吴楚,眼空无物’,烦恼都被风吹散了。”这里其实藏着成语的核心意义:当人的视野被无限放大时,原本困扰自己的事物会变得渺小甚至消失。这种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转换,正是成语的妙处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都用GPS看地图了,这种古代的空间感还有现实意义吗?”举个反例:当我们盯着手机处理工作时,是不是常觉得邮件和待办事项铺天盖地?但若起身走到窗前看看远方,那种压迫感往往瞬间缓解——这就是“眼空无物”的现代版解读。物理空间的拓展依然能影响心理状态,就像程序员小王说的:“代码写不出来时去天台抽根烟,回来bug自己就现形了。”
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有趣的是它的矛盾感。既描绘了天空压低的压迫感,又强调视野的空旷无碍。这很像我们面对困境时的状态:问题看似铺天盖地(天低吴楚),但只要跳出固有视角(眼空无物),反而能找到突破口。就像邻居李阿姨总念叨:“觉得日子过不去的时候,去菜市场看看摆摊的人流,心里就敞亮了。”这种生活智慧,和成语的意境不谋而合。
下次遇到烦心事,不妨试试“制造空旷感”。不一定要去远方旅行,哪怕只是整理书桌、删除手机里堆积的照片,或者在阳台上种两盆薄荷,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“眼空无物”时刻。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主动给眼睛和心灵腾出空间,或许比古人更需要智慧。
站在二十三楼的落地窗前,看着晚霞把城市轮廓染成金色,远处工地的塔吊像火柴棍一样竖立着。这个瞬间突然觉得,古人说的“天低吴楚”未必指实际距离,而是心量的大小决定世界的尺度。或许,这正是成语能穿越千年的秘密——它教会我们的不是怎么看风景,而是怎么调整看风景的姿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