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à yú bù líng
成语解释:愚:愚笨;灵:聪明灵巧。非常愚笨的人不晓事,很不机灵
成语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天地》:“大惑者终身不解,大愚者终身不灵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大愚不靈
英文翻译:Great fool does not work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太”。2.古同“泰”。
愚:1.愚笨;傻:愚人。愚不可及。大智若愚。2.愚弄:为人所愚。3.用于自称的谦辞:愚兄。愚见。愚以为不可。4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灵:1.灵活;灵巧:灵敏。灵机。灵便。心灵手巧。机件失灵。资金周转不灵。2.精神;灵魂:心灵。英灵。3.神仙或关于神仙的:神灵。灵怪。4.灵验:灵药。这个法子很灵。5.灵柩或关于死人的:守灵。移灵。停灵。灵位。灵前摆满了花圈。6.姓。
“大愚不灵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它的影子。比如,同事老张总在会议上反复强调同一套过时的方案,哪怕数据已经证明效果不佳,他依然坚持“按老方法准没错”。这时有人会悄悄嘀咕:“真是大愚不灵,这都看不明白?”
为什么有人会被贴上这个标签呢?核心问题在于:固执和认知局限如何相互作用?举个例子,小区门口的水果摊主王姐,明明电子支付普及多年,她却坚持只收现金,结果客流量越来越少。邻居劝她开通二维码收款,她却抱怨“手机付钱会中病毒”。这种既不愿接受新事物,又拒绝思考背后逻辑的状态,恰恰印证了成语的深层含义——不是智力不足,而是思维模式卡在了死胡同里。
有趣的是,这种现象常伴随着某种“自我保护”。我曾在健身房遇到个每天跑十公里却抱怨减肥无效的中年人,细问才发现他运动后必吃两碗牛肉面。当教练指出饮食问题,他反而生气:“我流这么多汗怎么可能不瘦?”这种用表面的努力掩盖实质的认知偏差,比单纯的愚笨更值得警惕。
换个视角看,“大愚不灵”有时是环境造就的。老家亲戚总认为“读书不如打工挣钱快”,二十年如一日劝阻晚辈考大学。直到表妹成为村里第一个程序员,月薪顶他们半年收入,这群人才开始动摇。这说明突破认知茧房需要强有力的现实冲击,单靠讲道理往往收效甚微。
值得探讨的是,这种现象是否存在积极意义?观察发现,某些领域的专家反而容易陷入“专业型大愚不灵”。就像传统戏剧名家排斥新媒体传播,认为会玷污艺术纯粹性。但年轻演员通过短视频让百年老戏焕发新生,这种碰撞揭示:守旧与创新的博弈中,关键要看能否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。
有个细节常被忽略:大愚不灵者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状态。就像总在爱情里重复同样错误的人,每次分手都怪“遇人不淑”。这时候可能需要像镜子般的旁观者,或者像软件系统强制升级的契机,才能打破恶性循环。毕竟,改变认知的第一步,是承认认知可能存在盲区。
最后想说的是,面对所谓“大愚不灵”的现象,与其急着贴标签,不如多问几个为什么。那位坚持用现金的水果摊主,后来我们才知道她丈夫曾被电信诈骗过。理解背后的故事,或许比评判表象更有价值——这大概就是成语给现代人的新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