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ú jiāng dān shí
成语解释:浆:汤;箪: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;食:食物。用箪盛饭,用壶盛汤,犒劳军队。形容百姓欢迎军队
成语出处:宋·苏轼《新渠诗》序:“予方为旅人,不得亲执壶浆箪食,以与侯劝逆四方之来者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状语;常与“迎接”连用
繁体字形:壺漿簞食
英文翻译:Ketchup food
壶:1.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,有嘴儿,有把儿或提梁,用来盛液体,从嘴儿往外倒:茶壶。酒壶。喷壶。2.(Hú)姓。
浆:[jiāng]1.较浓的液体:豆浆。泥浆。纸浆。粉浆。2.用粉浆或米汤浸纱、布或衣服使干后发硬发挺:浆洗。衬衫领子要浆一下。[jiàng]同“糨”(jiàng)。
箪:古代用竹子等编成的盛饭用的器具。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烈日当空,村口的老槐树下挤满了人。王老汉提着装满米汤的陶壶,李大娘捧着竹篮里的窝头,大伙儿翘首望着远方尘土飞扬的官道——这是县志里记载的"壶浆箪食"场景。当时百姓听说清官张大人巡查至此,自发带着食物清水迎接。有人问:这不就是送饭吗?怎么就成了成语?其实关键在于"自发"二字,就像春天的野花自然绽放,老百姓用最朴实的行动表达对仁政的认可。
去年台风过境时,我在社区做志愿者,亲眼见到便利店老板把库存的矿泉水和面包堆在店门口任人取用。有位大学生边发物资边嘀咕:"这不就是现代版壶浆箪食吗?"这句话让我突然顿悟:成语穿越千年依然鲜活,因为它抓住了人性中"守望相助"的本质。有人疑惑:现在物质丰富了,这种场景还有意义吗?其实就像手机支付替代不了当面道谢,科技再发达也稀释不了真诚关怀的温度。
上周公司团建搞野外拓展,新来的实习生小陈默默给大家准备了防蚊药膏和能量棒。当主管夸他细心时,他挠头说:"就是些壶浆箪食的小心意。"这个用法让我耳目一新。有人可能会问:成语能这么用吗?语言本就是流动的河水,重要的是传递那份主动关怀的心意。就像古人用陶壶竹篮,现代人用保温杯便当盒,容器在变,心意永存。
有次在古镇旅游,看见茶馆挂着"壶浆箪食待客之道"的匾额。老板解释说这是祖训,要求把每位客人都当凯旋归来的将军款待。这种解读虽然不完全符合典故本意,却让我思考:语言的生命力不正在于与时俱进的诠释吗?就像老树发新枝,既保持文化根基,又长出适应时代的绿叶。
观察当代社会,外卖平台半小时送达的背后,是算法精确计算的人情缺失。壶浆箪食的故事像面古铜镜,照见我们内心最原始的温暖需求——不需要华丽包装,只需真诚以待。那些深夜为加班同事留的温牛奶,邻居放在门把手上的一袋蔬菜,何尝不是钢筋森林里的现代箪食壶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