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g yīn xiào mào
成语解释:指人的言谈、表情等。
成语出处: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人的言谈、表情等
繁体字形:聲音笑皃
英文翻译:voice and expression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音:1.声音;读音:音律。音乐。口音。乐音。杂音。把这个字的音读准。2.消息:佳音。音信。3.指音节:单音词。复音词。4.读(某音):“区”字作姓时音欧。5.姓。
笑:1.露出愉快的表情,发出欢喜的声音:笑容。微笑。眉开眼笑。哈哈大笑。2.讥笑:耻笑。见笑。笑他不懂事。3.姓。
貌:1.相貌:面貌。容貌。以貌取人。2.外表的形象;样子:全貌。貌合神离。3.姓。
“声音笑貌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声音和笑容,实际使用时往往带有怀念的意味。比如:“多年未见老友,但她的声音笑貌仍时常浮现在脑海。”这里既点明了具体的记忆细节,又传递出时光流逝后依然鲜活的感情。
为什么这个成语常用于回忆场景?因为声音和笑容是人最直接的情感载体。试想,当你想起某个重要的人,是不是先想到Ta说话的语气或笑起来的样子?这种表达能瞬间拉近读者与描述对象的距离,比如:“爷爷去世三年了,但他教我下棋时的声音笑貌,仿佛就在昨天。”短短一句话,画面感和情感浓度兼具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在视频通话普及的今天,我们反而更珍视“声音笑貌”的真实性。上周朋友在屏幕那头展示新养的猫,她逗猫时突然大笑——那个瞬间我突然理解,成语里的温度其实来自未经修饰的生活片段。科技能传递影像,但发自内心的表情变化才是打动人心的关键。
如何在写作中避免滥用这个成语?关键在于区分场景。追悼会致辞用“他的声音笑貌永存心间”恰如其分,但描述初次见面说“面试官的声音笑貌很亲切”就略显违和。建议在需要强调持久印象或深厚情感时使用,像这样:“幼儿园王老师的声音笑貌,启蒙了我对绘画的热爱。”这样既点明人物特征,又暗示了深远影响。
值得思考的是,这个成语其实揭示了人类的记忆规律。神经科学研究表明,多感官记忆比单一记忆更持久。当声音与视觉形象结合时,大脑会建立双重编码,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重要人物的声音笑貌记忆格外深刻。下次写怀念类文章时,不妨试着加入茶杯轻碰的脆响,或是转身时衣角扬起的弧度,让记忆更有层次感。
最后分享个观察:地铁站重逢的旧同学,脱口而出的往往是“你笑起来的样子一点没变”。你看,脱离文字载体后,普通人依然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复刻着“声音笑貌”的表达智慧。这或许提醒我们:有些成语之所以流传千年,正是因为它精准命中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