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g yù dà zhèn
成语解释:声望、名誉大大提高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声望、名誉
繁体字形:聲譽大振
英文翻译:increasingly famous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誉:1.名誉:荣誉。誉满全国。2.称赞:毁誉。誉不绝口。3.姓。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太”。2.古同“泰”。
振:1.摇动;挥动:振翅。振笔疾书。2.振动:共振。谐振。振幅。3.奋起;振作:振奋。振起精神来。听说比赛开始,观众精神一振。4.姓。
“声誉大振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“高大上”,但它离我们的生活其实很近。举个例子:一家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因为研发出治疗罕见病的特效药,不仅获得国际奖项,还登上新闻头条,这时候人们会说“这家企业声誉大振”。这种瞬间“出圈”的现象,本质上是通过突破性成果赢得社会认可。
问题来了:为什么有些人和事能突然“声誉大振”?仔细观察会发现,这种爆发往往有迹可循。比如某位音乐人坚持十年创作小众民谣,某天作品被用作电影配乐,立刻引发全网翻唱。表面看是运气,实则背后藏着长期积累与关键机遇的碰撞。
最近遇到个真实案例:社区里修了二十年自行车的老张,因为免费教留守儿童学手艺的视频被转发,突然成了“民间教育家”。这事让我想到,声誉的爆发未必需要惊天动地的成就,找准社会需求的痛点同样能引发共鸣。就像老张说的:“我就是个拧螺丝的,哪知道现在年轻人管这叫‘匠人精神’。”
另一个常见误区是认为“声誉大振等于炒作成功”。其实仔细观察那些真正持续获得好口碑的案例,比如某国产手机品牌从“山寨机”逆袭成“国货之光”,靠的不是铺天盖地的广告,而是死磕产品性能。这印证了一个道理:声誉的根基永远是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。
有趣的是,数字时代让“声誉大振”有了新玩法。去年有家偏远山区的果农,因为直播展示给猕猴桃套袋防虫的过程,意外带火整个产区的销量。这种“透明化经营”带来的信任感,比任何明星代言都管用。当消费者亲眼看到你的付出,口碑传播就会自带加速度。
不过也要警惕声誉的“双刃剑”效应。见过某个网红餐厅因为打卡热潮突然爆火,结果因接待能力不足导致差评如潮。这提醒我们:声誉就像气球,吹得太快容易炸,掌握好扩张节奏才是关键。毕竟,站得越高,盯着你失误的眼睛就越多。
最后说点个人体会: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“声誉大振”的门槛看似降低,实则对内容质量要求更高。上周帮朋友策划公益活动,原本担心冷场,结果因为设计了“垃圾换绿植”的互动环节,当天就有五家媒体主动报道。这件事让我深刻意识到:解决具体问题的创意,永远比空洞的口号更有传播力。
站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往往决定声誉走向。那位因坚持不涨价而倒闭的面包店主,虽然生意没了,却成了街坊口中的“良心商家”。你看,有时候“失败”的故事,反而能成就另一种形式的声誉。这大概就是汉语的微妙之处——重要的不是你得到什么,而是人们记住了你的哪种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