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ēng
  • bì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ēng sè bìng lì

成语解释:声色:声音和脸色。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
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:“敦声色并厉,欲以威力便从己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说话的语气

繁体字形:聲色並厲

英文翻译:A combination of voice and color

声色并厉的意思
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
色:[sè]1.颜色:红色。绿色。2.脸上的表情:喜形于色。色厉内荏。3.情景;景象:景色。荷塘月色。4.种类:各色货品。花色齐全。5.质量:成色。足色。6.情欲。7.妇女的美好容貌:姿色。色艺双绝。[shǎi]同“色(sè)”。用于一些口语词,如“落(lào)色”“捎(shào)色”等。

并:[bìng]1.合在一起:归并。合并。把三个组并成两个。2.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:并蒂莲。我们手挽着手,肩并着肩。3.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时存在,不同的事情同时进行:两说并存。相提并论。4.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,略带反驳的意味:你以为他糊涂,其实他并不糊涂。所谓团结并非一团和气。5.并且:我完全同意并拥护领导的决定。6.用法跟“连”相同(常跟“而”、“亦”呼应):并此而不知。并此浅近原理亦不能明。[bīng]山西太原的别称。

厉:1.严格:厉行节约。2.严肃;猛烈:正言厉色。雷厉风行。3.古又同“”。4.古又同“”。5.古又同“”。6.古又同“癞(lài)”。

成语评论

声色并厉”这个成语听起来耳熟吗?你可能在书里见过类似说法,不过仔细想想——正确的成语其实是“声色俱厉”。这个细节提醒我们:学成语不仅要记意思,还得确认用词是否准确。

举个例子:班主任突然拍桌子站起来,瞪着眼睛训斥全班:“你们这样对得起父母吗?”声音又高又急,脸色铁青。这就是典型的“声色俱厉”,指说话时声音和表情都特别严厉。

为什么要同时强调声音和表情?其实人在表达情绪时,语气和神态就像组合拳。想象领导批评下属时如果只是板着脸但声音温柔,或者扯着嗓子却笑嘻嘻,效果都会大打折扣。这两种信号必须同步加强,才能传递出真正的威慑力。

生活中这种情形并不少见。比如家长教育孩子时突然提高嗓门、皱起眉头;交警拦下违章车辆时严肃的语调和紧绷的面部肌肉。有趣的是,现代人发微信文字吵架时拼命加感叹号,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试图模拟“声色俱厉”的效果。

这种表达方式总有效吗?我的观察是:短期震慑有用,长期可能适得其反。就像烧红的铁块放进冷水里会“呲”地一声,但持续沸腾反而让水变烫。工作中见过几位领导,平时温和但关键时刻突然严厉,反而比整天板着脸的上司更有威信。

有个细节值得注意:这个成语常被误用在描写温柔场景。比如“她声色俱厉地安慰哭泣的孩子”——这显然不合适。就像炒菜不能把糖和辣椒乱放,情绪表达也需要配套使用。真正高明的沟通者,懂得在不同场合调配声音表情的“调料比例”。

下次遇到需要严肃沟通的情况,不妨试试先深呼吸三次。你会发现,刻意压低声音反而比扯着嗓子吼更有力量,眼神坚定比瞪眼皱眉更让人信服。毕竟,让人心服口服的从来不是音量大小,而是话语中的真实分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