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g zhèn lín mù
成语解释: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。
成语出处:战国 郑 列御寇《列子 汤问》:“饯于郊衢,抚节悲歌,声振林木,响遏行云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;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
繁体字形:聲振林木
英文翻译:loud and sonorous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振:1.摇动;挥动:振翅。振笔疾书。2.振动:共振。谐振。振幅。3.奋起;振作:振奋。振起精神来。听说比赛开始,观众精神一振。4.姓。
林:1.成片的树木或竹子:森林。竹林。2.林业:农、林、牧、副、渔。3.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:民族之林。碑林。
木:1.树木:伐木。果木。独木不成林。2.木头:枣木。榆木。檀香木。3.棺材:棺木。行将就木。4.质朴:木讷。5.反应迟钝:木然。木头木脑。他反应有点木。6.麻木:两脚冻木了。舌头木了,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。7.姓。
“声振林木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挺有画面感,但具体是什么意思呢?举个例子:某天社区举办露天音乐会,一位男高音歌手登台献唱,歌声嘹亮到连远处的树叶都跟着微微颤动。台下的观众忍不住感叹:“这真是声振林木啊!”这时候问题来了——为什么用“声振林木”形容歌声?其实这个成语最初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,本意是形容声音激荡让林木震动,后来被用来比喻艺术感染力极强,能引发强烈共鸣。
试想这样的场景:新学期开学典礼上,校长充满激情的演讲让操场边的梧桐树沙沙作响。后排同学开玩笑说:“校长的声音都快把树叶震掉了!”这时候如果用“声振林木”来形容,既保留了字面的夸张效果,又暗含对演讲感染力的称赞。这种表达比单纯说“声音洪亮”更有文学韵味。
在当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还能怎么用?比如运动会上啦啦队的呐喊助威声穿云裂石,隔壁教学楼的玻璃窗嗡嗡共振;直播带货的主播用极具穿透力的声音介绍产品,让观众隔着屏幕都精神一振。这些场景其实都暗合“声振林木”的意境——声音不仅要响亮,更要能引发某种连锁反应。
有个有趣的观察:现代人使用这个成语时,常会不自觉地加入科技元素。比如某科技博主测评新款音箱时写道:“低音炮开启的瞬间,书架上的绿萝叶片都在跳舞,堪称声振林木的视听盛宴。”这种新旧结合的用法,既传承了文化基因,又赋予了时代特色,反而让古老成语焕发新生。
个人认为,“声振林木”的魅力在于它打通了物理现象与情感共鸣的双重意境。就像好的音乐既能震动空气,也能震撼心灵;出色的演讲既能调动现场氛围,也能引发深度思考。下次听到让人心头一颤的声音时,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,或许会发现语言与感知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。
当我们在公园听见晨练老人气沉丹田的太极口令,在街头邂逅流浪歌手倾尽心力的弹唱,这些平凡场景里都藏着“声振林木”的闪光瞬间。重要的不仅是声音的分贝值,更是它能否唤醒某种集体记忆或情感共振——这或许就是汉语成语历经千年仍生机勃勃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