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g yìng qì qiú
成语解释:应:应和,共鸣;求:寻找。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。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。
成语出处:《周易 乾》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聲應氣裘
英文翻译:be congenial with each other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应:[yìng]1.回答或随声相和:应答。呼应。应对(答对)。应和(hè)。答应。喊他不应。应承。反应(a.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,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;b.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;c.回响,反响)。2.接受,允许,答应要求:应邀。应聘。应考。3.顺合,适合:顺应。适应。应机。应景。应时。应用文。4.对待:应付。应变。应酬。[yīng]1.该,当,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:应当。应该。应分(fèn)。应有尽有。2.随,即:“桓督诸将周旋赴讨,应皆平定”。3.姓。
气:1.没有一定的形状、体积,能自由散布的物体:气体。2.呼吸:没气了。气厥。气促。气息。一气呵成。3.自然界寒、暧、阴、晴等现象:气候。气温。气象。4.鼻子闻到的味:气味。臭气。5.人的精神状态:气概。气节。气魄。气派。气馁。6.怒,或使人发怒:不要气我了。气恼。气盛(shèng)。忍气吞声。7.欺压:受气。8.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:气功。气血。气虚。9.中医指某种症象:痰气。湿气。10.景象:和气。气氛。气韵(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)。
求:1.请求:求救。求教。求您帮我做一件事。2.要求:力求改进。精益求精。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。3.追求;探求;寻求:求学问。实事求是。刻舟求剑。不求名利。4.需求;需要:供求关系。供过于求。5.姓。
“声应气求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是描述某种默契的配合,但它到底怎么用呢?举个例子:张伟和李娜都是环保志愿者,两人在一次活动中相遇,发现彼此对垃圾分类的理念完全一致。张伟刚提到“社区教育的重要性”,李娜立刻补充“应该从孩子开始培养习惯”——这种思想上的高度契合,就是典型的“声应气求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我们常说的“志同道合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这两个成语就像硬币的正反面。“声应气求”更强调主动的呼应关系,好比山谷里的回音,你发出声音,立即能得到同频共振的回应。就像程序员小王在技术论坛抛出个代码难题,半小时内就有三个陌生网友给出了相同思路的解决方案,这种跨越空间的思维共鸣,比单纯的“志同道合”更有动态感。
现代职场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。市场部的莉莉和设计部的大刚原本不熟悉,直到某次头脑风暴会上,莉莉刚画出用户画像的雏形,大马上掏出平板展示出风格契合的视觉方案。这种工作场景里的“声应气求”,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创意火花。我观察过创业团队,那些能快速达成共识的搭档,往往具备这种特质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默契未必需要长时间培养。去年参加读书会时,遇到个素未谋面的书友,当我提到某本冷门小说里配角塑造的巧妙之处,对方立即接上话茬分析叙事结构。这种瞬间的思想碰撞,让我突然理解了古人说的“白首如新,倾盖如故”。有时候,思维频率的匹配度,确实比相处时间更重要。
如何在生活中创造这样的连接?主动表达真实想法是关键。就像上周邻居阿姨在电梯里抱怨社区绿化单调,我随口说起垂直种植的可能性,没想到她第二天就找来相关资料。当我们停止客套寒暄,开始分享真正在意的事情时,那些“声应气求”的惊喜时刻就会自然浮现。这或许就是人际交往中最美妙的化学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