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ò tū bù qián
成语解释:见“墨突”。
成语出处:东汉·班固《答宾戏》:“孔席不暖,墨突不黔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状语;指十分繁忙
繁体字形:墨突不黔
英文翻译:The ink is out of the blue
墨:1.写字绘画的用品,是用煤烟或松烟等制成的黑色块状物,间或有用其他材料制成别种颜色的,也指用墨和水研出来的汁:一块墨。一锭墨。研墨。笔墨纸砚。墨太稠了。2.泛指写字、绘画或印刷用的某种颜料:墨水。油墨。3.借指写的字和画的画:墨宝。遗墨。4.比喻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力:胸无点墨。5.木工打直线用的墨线,借指规矩、准则:绳墨。矩墨。6.黑或近于黑的:墨菊。墨镜。7.贪污:贪墨。墨吏。8.古代的一种刑罚,刺面或额,染上黑色,作为标记。也叫黥。9.(Mò)指墨家。10.姓。11.指墨西哥:墨洋(墨西哥银圆)。
突:1.古代灶旁突起的出烟火口,相当于现在的烟筒:灶突。曲突徙薪。2.“突起”3.的简称:上关节突。下关节突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黔:1.黑色:黔首(古代统治阶级称老百姓)。2.贵州的别称。
提起“墨突不黔”,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成语陌生又拗口。它其实出自《淮南子》,字面意思是“墨子家的烟囱没被熏黑”——古代烟囱用久了会积炭变黑,而墨子周游列国忙着传播学说,连在家吃饭的时间都没有,自然烟囱都来不及变黑。这个冷门成语背后藏着怎样的智慧?我们不妨用现代视角重新解读。
比如朋友小张接手新项目后,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14小时,周末也在改方案。同事们都说他“墨突不黔”,连办公室的咖啡机都认识他的保温杯了。这种工作状态真的值得提倡吗?这里就引出了成语的核心问题:拼命投入是否等于高效产出?其实古人早就给出了辩证思考——墨子虽然忙碌,但他的奔波是为了践行兼爱非攻的理念,而非盲目消耗精力。
现代职场中,常见到“表演式加班”的现象。有人故意把电脑屏幕留在工位,制造加班的假象;有人明明效率低下却不敢准点下班。这种流于形式的“墨突不黔”,反而背离了成语鼓励的“专注有价值的事”的本质。就像健身房里,真正增肌的人注重训练质量,而不是单纯比拼待在器械上的时长。
我个人更倾向将“墨突不黔”理解为心流状态。当程序员沉浸代码解决技术难题,当画家忘我挥毫捕捉灵感,这种全神贯注的状态才是当代版的“烟囱不黑”。重要的是找到能让自己主动投入的事情,而不是被外界压力驱赶着假装忙碌。毕竟,墨子若是被迫营业,恐怕也写不出那些影响深远的著作。
换个角度看,烟囱终究需要适当使用才能保持通畅。就像再锋利的宝剑也要时常擦拭保养,持续的高强度工作必须搭配科学的休息节奏。那些真正成就斐然的人,往往懂得在专注和放松之间找到平衡点。或许这就是古老成语给现代人的启示:既要保持前进的热忱,也要守护心灵的弹性空间。
下次看到同事加班到深夜,与其赞叹“真是墨突不黔”,不如问问TA是否在做真正重要的事。毕竟,烟囱是否熏黑不重要,重要的是燃烧的火焰是否照亮了该去的方向。生活的智慧,常常藏在这些被遗忘的成语褶皱里,等着我们用新的故事去激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