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ián jiē sāi xiàng
成语解释:形容人非常多。
成语出处:《南齐书 虞玩之传》:“又生不长发,便谓为道人,填街溢巷,是处皆然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人非常多
繁体字形:填街僿巷
英文翻译:filling up the streets and blocking the lanes -- a great multitude of people
填:[tián]1.把空缺的地方塞满或补满:填塞。填补。填充。填空(kòng)。义愤填膺。2.在空白表格上按项目写:填表。填词。3.形容声音巨大:填然。[zhèn]古同“镇”,使安定。
街:街道,两旁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:大街小巷。
塞:[sāi]1.堵;填:塞住漏洞。箱子塞满了。2.堵住瓶口或其他器物口的东西:瓶塞儿。软木塞儿。[sè]同“塞(sāi)”。用于书面语词,如“闭塞”“阻塞”“塞责”“茅塞顿开”等。[sài]边界上隔绝内外的屏障。泛指易于据守御敌的险要地方:塞外。要塞。边塞。
巷:[xiàng]1.较窄的街道:深巷。陋巷。一条小巷。街头巷尾。街谈巷议。2.(Xiàng)姓。[hàng]巷道。
说到「填街塞巷」,你会联想到什么场景?比如春节庙会、网红店开业,还是明星演唱会散场?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「挤满大街小巷」,常用来形容人潮汹涌或事物密集。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网红奶茶店开业当天,排队人群填街塞巷,连隔壁超市门口都被占满,外卖小哥都得推着电动车绕道走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人多吗?其实不然。去年中秋灯会,我们社区挂满手工灯笼,从纸扎兔子到电子流星灯,各式各样的装饰填街塞巷,连垃圾桶都被绕上星星灯带。这时候形容的就不是人流,而是物品的密集程度了。
有个有趣现象:为什么「填街塞巷」比单纯说「拥挤」更有画面感?仔细琢磨会发现,成语中的「填」和「塞」两个动词特别传神——前者像往容器里灌水般持续涌入,后者则带着被迫挤入的艰难感。就像早高峰地铁换乘通道,乘客们前胸贴后背地挪动,活生生演绎着现代版填街塞巷。
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注解。打开手机,各种短视频、促销广告、热点新闻填街塞巷般占据屏幕,像极了实体空间的人潮涌动。这种虚实对应的现象很有趣,下次刷到满屏推送时,或许可以调侃句:「今天我的手机通知栏真是填街塞巷啊。」
实际运用时要注意语境差异。同样是描述人多,开业庆典用「填街塞巷」显得热闹喜庆,用在交通事故导致的道路堵塞就稍显违和。就像上周暴雨导致高架桥积水,虽然车辆确实填街塞巷,但报道时更适合用「水泄不通」这类中性词,避免让读者产生不合时宜的联想。
观察发现,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写自发形成的聚集场景。比如去年社区广场的流浪猫投喂点,不知怎么就发展成「喵星人俱乐部」,猫爬架、食盆、毛线球填街塞巷地铺开,反倒成了独特的街头风景线。这种由民众自发创造的空间密度,用「填街塞巷」形容既准确又带着人间烟火气。
当信息过载成为常态,或许我们可以从「填街塞巷」里获得启发:无论是实体空间还是精神世界,适度留白才能呼吸顺畅。下次遇到人潮汹涌的场合,不妨换个角度欣赏这种热闹背后涌动的生活热情——毕竟,能填满街巷的,终究是鲜活的人间百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