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ì dòng shān cuī
成语解释:见“地动山摇”。
成语出处:《敦煌变文集·伍子胥变文》:“子胥祭了,发声大哭,感得日月无光,江河混沸。忽即云昏雾暗,地动山摧。兵行唅啼,人伦凄怆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指巨大影响
繁体字形:地動山摧
英文翻译:the earth trembled and the mountains swayed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动:1.(事物)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(跟“静”相对):流动。风吹草动。你坐着别动。2.“働”是“劳动”的“动(動)”的异体字。3.改变(事物)原来的位置或样子:搬动。挪动。改动。动用。兴师动众。4.使用;使起作用:动笔。动手。动脑筋。5.触动(思想感情):动心。动怒。动了公愤。6.感动:动人。不为亲情所动。7.吃;喝(多用于否定式):这病不宜动荤腥。他向来不动酒。8.动不动;常常:动辄得咎。影片一经上演,观众动以万计。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摧:折断;破坏:摧折。摧毁。无坚不摧。
哎哟,你瞅瞅这成语“地动山摧”,光听名字就感觉气势拉满了对吧?比如咱们可以说:“火山喷发时,那场面真是地动山摧,连附近的村子都被岩浆吞没了。” 这词儿啊,说白了就是形容动静大得能把山都震塌、把地都掀翻,绝对不是小打小闹的场面。
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“这成语只能用来描述自然灾害吗?” 嘿,问得好!其实它的用法可灵活了。比如形容社会变革时可以说:“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简直是地动山摧,以前的老街坊现在都住进了高楼大厦。” 你看,这里就不是说真的山塌了,而是比喻翻天覆地的改变。
不过话说回来,为啥古人非要用“地动山摧”这么夸张的表达?我估摸着啊,这跟咱们骨子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有关。就像现在有人会说:“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,简直像地动山摧一样重塑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。” 这不就把古代词汇和现代生活无缝衔接了嘛!
说到这儿,我突然想到个有趣的点。其实“地动山摧”背后藏着个辩证法——破坏往往伴随着新生。比如地震后形成新地貌,或者行业洗牌后冒出新机会。这种“旧的不去新的不来”的智慧,倒是跟咱们老祖宗说的“不破不立”挺搭调。
最后留个开放式问题:在如今这个变化比翻书还快的时代,你觉得哪些领域正在经历“地动山摧”式的转变?是人工智能?还是新能源革命?不妨泡杯茶慢慢琢磨,说不定你身边就藏着这样的例子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