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ǔ lóng chú gǒu
成语解释:泥土捏的龙,稻草扎的狗。比喻名不副实。
成语出处:晋 陈寿《三国志 蜀志 杜微传》:“曹丕篡弑,自立为帝,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土龍芻狗
英文翻译:clay dragon and straw dog
土:1.土壤;泥土:黄土。黏土。土山。土坡。土堆。2.土地:国土。领土。3.本地的;地方性的:土产。土话。这个字眼太土,外地人不好懂。4.民间的;民间沿用的;非现代化的(区别于“洋”):土法。土专家。土洋并举。5.不合潮流;不开通:土里土气。土头土脑。6.未熬制的鸦片:烟土。7.姓。
龙:1.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,身体长,有鳞,有角,有脚,能走,能飞,能游泳,能兴云降雨。2.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,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:龙颜。龙廷。龙袍。龙床。3.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:龙舟。龙灯。龙车。龙旗。4.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,如恐龙、翼手龙等。5.姓。
刍:1.喂牲畜的草:反刍。2.割草。3.谦辞。称自己的言论、见解等:刍言。刍议。
狗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,舌长而薄,可散热,毛有黄、白、黑等颜色。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,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,有的用来帮助打猎、牧羊等。也叫犬。
大家有没有听过"土龙刍狗"这个成语?它字面意思是泥捏的龙、草扎的狗,常用来形容徒有其表却无实际价值的事物。那这种成语到底怎么用呢?我们通过几个场景来感受下。
某公司新上任的部门经理每天西装革履开晨会,PPT做得堪比设计大赛作品,但实际业务数据三个月持续下滑。这种时候同事私下就会说:"别被表象迷惑了,这就是典型的土龙刍狗嘛。"这里既点明了管理者形式主义的作风,又暗含了对实质能力的质疑。
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天价培训班,机构宣传册上印着"哈佛名师""清北教研团队",实际授课的可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。有家长发现后感慨:"我们这是买椟还珠啊,光看包装华丽,不就像土龙刍狗吗?"这个反问既道出了教育焦虑中的盲从心理,也提醒人们要辨别真材实料。
最近路过网红奶茶店,排队的人群绕了商场三圈。我忍不住问自己:这些消费者追逐的到底是产品本身,还是社交平台上的打卡仪式?这让我想起商业领域里的土龙刍狗现象——资本精心包装的概念产品,往往热度褪去后就无人问津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新时代有了新注解。我观察到有些"知识付费大师"把成功学课程包装得玄乎其玄,实际内容却是东拼西凑。这时候用"土龙刍狗"来评价,既保留了成语的本意,又精准击中了当代知识传播中的泡沫现象。
看待这类现象不必过于悲观。就像古人捏土龙求雨更多是表达美好愿望,现代社会中的"包装行为"本身没有对错。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像农人观察天气那样,学会辨别哪些是真正能带来甘霖的云朵,哪些只是人工降雨的虚张声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