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ǔ bēng yú làn
成语解释:土崩溃,鱼腐烂。比喻溃败不可收拾。
成语出处:汉·陈琳《为曹洪与魏文帝书》:“若乃距阳平,据石门,摅八陈之列,骋奔牛之权,焉有土崩鱼烂哉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土崩魚爛
英文翻译:Fish rotting
土:1.土壤;泥土:黄土。黏土。土山。土坡。土堆。2.土地:国土。领土。3.本地的;地方性的:土产。土话。这个字眼太土,外地人不好懂。4.民间的;民间沿用的;非现代化的(区别于“洋”):土法。土专家。土洋并举。5.不合潮流;不开通:土里土气。土头土脑。6.未熬制的鸦片:烟土。7.姓。
崩:1.倒塌:土崩瓦解。2.破裂:豆荚崩开了。两人谈崩了。3.被弹(tán)射的物体击中:注意,别崩了眼睛。4.旧指帝王死亡。
鱼:1.脊椎动物的一大类,生活在水中,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,一般身体侧扁,有鳞和鳍,用鳃呼吸。种类极多,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。大部分可供食用。2.(Yú)姓。
烂:1.因水分过多或过熟而松软:烂泥。稀粥烂饭。2.腐烂;破碎:烂苹果。回收废铜烂铁。3.形容程度深:烂醉如泥。烂熟于胸。
“土崩鱼烂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奇怪?其实它描述的是两种自然现象的结合:土地崩塌瓦解,鱼群腐败溃烂,常用来比喻事物从内部开始腐烂崩溃。比如我们可以说:“这家公司管理混乱多年,如今已是土崩鱼烂,员工纷纷离职”,这时候成语就形象地展现了系统性崩溃的过程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要把土地崩塌和鱼群腐烂放在一起?” 这其实反映了古人观察事物的智慧——就像土地崩塌前会有细小裂缝,鱼群腐败也是从内脏开始的。用两个不同维度的意象叠加,更能强调“内外交困”的危机感。比如描述王朝衰败:“苛捐杂税让民生凋敝,官场腐败使根基动摇,整个国家逐渐走向土崩鱼烂的境地。”
在实际使用中,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其动态画面感。试想这样的场景:“连续暴雨导致山坡土崩鱼烂,浑浊的泥浆裹挟着死鱼冲向下游村庄。”短短四字既交代了地质灾害的突发性,又通过鱼群死亡暗示了生态链的断裂,比单纯说“山体滑坡”更具冲击力。
个人认为这类成语就像文化基因的压缩包。当我们说“家族企业若固步自封,难免土崩鱼烂”时,其实是在调用千年前的观察经验警示当代问题。这种古今智慧的贯通,恰恰体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——四个字就能激活跨越时空的联想网络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类偏冷门的成语更适合用在需要强调宿命感或系统性崩溃的语境。比如评价某个传统行业的没落:“当数字支付全面普及,那些拒绝变革的金融机构就像搁浅的鲸鱼,在时代浪潮中土崩鱼烂。”这样的表达既保持客观描述,又暗含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。
最后想说的是,语言就像活水,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运用。下次看到某些积重难返的社会现象时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,或许能让你的表达既有历史厚重感,又带着点哲学思辨的味道。毕竟,能同时调动土地崩塌和鱼群腐烂的想象力,在当今碎片化表达中已属难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