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ǒu
  • méng
  • jī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ǔ ǒu méng jīn

成语解释:在泥塑人像外面涂上金粉。比喻因袭模仿,徒有其表。

成语出处:清·吴乔《答万季野诗问》:“宋诗如三家村叟,布袍草履,是一个人。明诗土偶蒙金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
繁体字形:土偶蒙金

英文翻译:Tuqimengjin

土偶蒙金的意思

土:1.土壤;泥土:黄土。黏土。土山。土坡。土堆。2.土地:国土。领土。3.本地的;地方性的:土产。土话。这个字眼太土,外地人不好懂。4.民间的;民间沿用的;非现代化的(区别于“洋”):土法。土专家。土洋并举。5.不合潮流;不开通:土里土气。土头土脑。6.未熬制的鸦片:烟土。7.姓。

偶:1.用木头、泥土等制成的人像:木偶。偶像。2.双数;成对的(跟“奇(jī)”相对):偶数。偶蹄类。无独有偶。3.配偶:佳偶。4.姓。5.偶然;偶尔:中途偶遇。偶一为之。偶感风寒。

蒙:[méng]1.蒙昧:启蒙。2.遮盖:蒙上头巾。3.承受;遭受:承蒙指教。蒙难。4.形容雨点细小:蒙蒙细雨。5.忠厚的样子。6.“蒙眬”的“蒙”。[mēng]1.欺哄:休想蒙人。2.随便胡猜:瞎蒙。3.昏迷:头发(fā)蒙。[měng]蒙古族。

金:1.俗称金子。金属元素,符号Au,原子序数79。赤黄色,有光泽,质软,延展性最强,化学性质稳定,易传热和导电。常用作合金、硬币、装饰品等。通称黄金。2.金属:五金。3.钱:现金。助学金。4.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:鸣金收兵。金鼓齐鸣。5.比喻尊贵、珍贵:金口玉言。6.像金子一样的颜色:金发(fà)。金灿灿。7.朝代名(1115—1234)。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。建都会宁(今黑龙江阿城南),后迁都中都(今北京)、开封。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。

成语评论

提起"土偶蒙金"这个成语,很多人会联想到博物馆里那些外表镀金、内里却是陶土的古代陪葬品。其实这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也有生动体现——比如某些网红奶茶店用华丽包装掩盖劣质原料,又比如社交媒体上那些滤镜全开却言之无物的内容创作者。这些现象都在提醒我们:表面的光鲜亮丽能维持多久?

或许有人会问:"既然土偶蒙金是贬义词,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这样做?"这其实反映了现代社会快节奏下的认知捷径。当时间成为稀缺资源时,人们往往倾向于通过直观印象做判断。就像网购时会被精美的商品主图吸引,相亲时会先注意对方的外在形象。但这种判断方式如同拆盲盒,可能收获惊喜,更可能遭遇"图片仅供参考"的落差。

有趣的是,这种现象在传统文化中早有预警。明代家具讲究"内卯外楔",清代的鼻烟壶追求"外画内空",这些技艺都在平衡外在美与内在实的关系。反观当下,有些自媒体账号运营者似乎深谙此道——他们用炫酷的视觉设计包装浅薄内容,用洗脑的BGM掩盖逻辑漏洞,这种创作方式就像给陶土人偶刷金粉,经不起时间的考验。

笔者认为,土偶蒙金的本质是价值错位。当我们过分强调"包装思维",就容易陷入舍本逐末的怪圈。就像某些旅游景区斥巨资修建仿古大门,却放任景区内部设施破败,这种发展模式终究难以为继。真正可持续的成长,应该像老树发新芽——既保持根系扎实,又追求枝叶舒展。

或许换个角度思考,土偶蒙金现象也暗含转机。当消费者开始厌倦华而不实的营销套路,当读者逐渐识别套路化的内容创作,这种集体觉醒正在催生新的价值标准。就像经过市场验证的百年老店,往往都是那些坚持"真材实料"的商家。这种返璞归真的趋势,或许能为浮躁的现代商业带来清风。

在这个万物皆可包装的时代,保持清醒认知比任何时候都重要。下次看到金光闪闪的"土偶"时,不妨多问一句:"镀层之下是什么材质?"这种思考习惯,或许能帮助我们避开很多消费陷阱,找到真正值得珍惜的人与事。

"土偶蒙金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