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uó
  • hèn
  • jiā
  • chóu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uó hèn jiā chóu

成语解释:恨:怨恨。国家被侵略和家园被破坏之仇恨

成语出处:《二度梅》第四场:“我良玉幸而留下残生……诛灭卢贼,以雪国恨家仇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共同的仇恨

繁体字形:国恨家仇

英文翻译:The country hates the family

国恨家仇的意思
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
恨:1.仇视;怨恨:仇恨。恨之入骨。2.懊悔:悔恨。遗恨。
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
仇:[chóu]1.仇敌:疾恶如仇。同仇敌忾。2.仇恨:结仇。血泪仇。他们两家有仇。[qiú]姓。

成语评论

国恨家仇”这个词常让人联想到历史剧里的悲壮场景,但它的现实意义远比戏剧更深刻。举个真实案例:老张的祖父在抗战时期被侵略者杀害,整个家族被迫流亡,这种刻在血脉里的伤痛让“国恨家仇”不再是课本上的四个字,而成为三代人饭桌上沉默的叹息。我们不禁要问:跨越数十年的恩怨,为何至今仍在影响普通人的生活?

历史课本里记载的南京大屠杀数据或许能给出线索。当三十万同胞的姓名化作统计表格里的数字,幸存者后代在清明祭扫时仍会攥紧拳头——这种代际传递的集体记忆,正是“国恨家仇”扎根人心的土壤。但有意思的是,在广岛原子弹纪念馆里,不同国家的参观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,这提醒我们:历史伤痛的解读往往带有立场滤镜。

现代社会中,“家仇”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微妙转变。邻居老王的儿子遭遇网络暴力抑郁而终,全家坚持三年诉讼只为讨回公道,这种当代版的“雪耻”行为,本质上与古人“十年磨一剑”的执念一脉相承。值得思考的是:当科技让报复手段升级百倍时,我们是否更需要学会与伤痛和解?

笔者曾在博物馆见过抗战时期的家书,泛黄信纸上“待驱逐倭寇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”的字迹力透纸背。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绑定的情怀,在当代演化为更理性的爱国表达——年轻人在社交平台用史实资料反击历史虚无主义,程序员开发抗战主题游戏进行历史教育,这些创新方式或许正是化解“国恨家仇”负面能量的新解药。

穿过历史的烽烟回望,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勇者不是永远攥着仇恨清单的人,而是那些在废墟上播种希望的人。就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师,他们用临摹笔代替复仇剑,让被战火损毁的文化记忆重获新生。这种转化伤痛为文化养分的智慧,或许能给“国恨家仇”这个古老命题注入新的时代注解。

国恨家仇的造句

  1. 造句 国恨家仇满襟怀,伍子胥可不愿坐以待毙。
  2. 造句 有些人背负着国恨家仇,怀着不同的目标和想法,一路跌跌撞撞,意图搅乱时政。
  3. 造句 看看太史慈,就能理解李政了,国恨家仇,不只说说那么简单。
  4. 造句 李浩然从一个背负国恨家仇的少年,慢慢成长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真正男儿。
  5. 造句 郑某集国恨家仇于一身,一息尚存,抗战不休。
  6. 造句 奇遇!国恨家仇!这一切的一切,都将伴随着他一路前行!
  7. 造句 最近去了趟瀛日帝国,也算报了国恨家仇了。
  8. 造句 遥遥星空,唯国恨家仇,毅然残留,为平乱世之战火硝烟,独浪天涯,造就格格儿女情,壹举成名,空古绝今,诠释英雄风流,江山美人,威名远扬。
  9. 造句 国恨家仇,少年该何去何从?成与败,是又非。
  10. 造句 惊世奇耻九一八,白山黑水伤痕累,万劫流离凄切惨,“三光”扫荡血海深!“九.一八”纪念日,国恨家仇不能忘,松柏苍苍悼英魂,前事不忘后事师,振兴中华誓钟鸣!

"国恨家仇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