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uó
  • rén
  • jiē
  • yuē
  • shā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uó rén jiē yuē kě shā

成语解释:皆:都;可:能。罪大恶极,全国人民都说他该杀

成语出处: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梁惠王》:“国人皆曰可杀,然后察之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该杀

繁体字形:國人皆曰可殺

英文翻译:It's said that people can kill

国人皆曰可杀的意思
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皆:都;都是:比比皆是。尽人皆知。有口皆碑。放之四海而皆准。

曰:1.说:故曰: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。”2.叫做:哲学上名之曰同一性(哲学上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同一性)。

可:[kě]1.许可:认可。2.能够:牢不可破。3.值得:可爱。4.连词。却;可是。表示转折:他年纪不大,力气可不小。5.副词。1.表示强调: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!2.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:你可知道?。都说这办法好,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?6.适合:可人意。可口。可心。7.文言副词。大约:年可二十。[kè]〔可汗〕简称汗。古代鲜卑、突厥(jué)、回纥(hé)、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。汗(hán)。

杀:1.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:杀生。杀敌。杀鸡取卵。杀一儆百。2.战斗,搏斗:杀出重围。3.消减:杀风景。4.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:肥皂水杀了眼睛。5.收束:杀价。杀尾。6.勒紧,扣紧:杀车。7.用在动词后,表示程度深:笑杀人。恨杀。

成语评论

国人皆曰可杀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有点吓人,但它背后的含义其实很值得琢磨。它最早出自《孟子》,原意是说当一个人作恶多端到连全国百姓都认为他该死时,这个人就真的无可救药了。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古人要用这么激烈的词来形容“民意审判”呢?
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假设某个贪官鱼肉乡里、欺压百姓,老百姓忍无可忍,茶馆里、集市上人人都在骂“这种祸害早该砍头了”。这时候用“国人皆曰可杀”形容,就像给民愤贴了个放大镜,把集体的愤怒情绪具象化了。不过要注意,这可不是鼓励私刑,而是强调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的道理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又不是古代,这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?”看看最近新闻里那些坑害消费者的企业,当全网都在声讨“必须严惩”时,本质上就是现代版的“国人皆曰可杀”。这种群体性愤怒,其实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公平的本能追求——就像闻到馊饭会捂鼻子,看到不公会拍桌子。

我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像面照妖镜,照出了人性中的朴素正义感。但也要警惕“舆论杀人”的风险,毕竟网络时代的信息茧房会让情绪传播得比事实更快。就像去年某明星翻车事件,全网喊打喊杀三天后,反转证据才浮出水面,这时候“皆曰可杀”反而成了伤及无辜的双刃剑。

下次再听到群情激愤的声浪时,不妨先按住心头的火气。古人说“众怒难犯”,但也要记得“兼听则明”。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,比随大流喊口号更重要。就像吃火锅不能光看辣不辣,还得尝尝锅里到底煮的是什么料。

国人皆曰可杀的造句

  1. 造句 是左右诸大夫皆曰可杀,国人皆曰可杀也。
  2. 造句 杀,勿听;诸大夫皆曰可杀,勿听;国人皆曰可杀,然后察之;见可杀焉,然后杀之。
  3. 造句 是左右大夫皆曰可杀,国人皆曰可杀也。
  4. 造句 左右皆曰可杀,勿听;诸大夫皆曰可杀,勿听;国人皆曰可杀,然后察之;见可杀焉,然后杀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