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uí chóu zhuǎn cè
成语解释:运筹决策。
成语出处:《三国志·吴志·诸葛恪传》:“恪之才捷,皆此类也。”裴松之注引三国·魏·管辰《诸葛恪别传》:“[孙权]又问:‘卿何如滕胤?’恪答曰:‘登阶蹑履,臣不如胤,回筹转策,胤不如臣。’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迴籌轉筞
英文翻译:Turn around
回:1.曲折环绕:回旋。巡回。迂回。回形针。峰回路转。2.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;还:回家。回乡。送回原处。3.掉转:回头。回过身来。4.答复;回报:回信。回敬。5.回禀。6.谢绝(邀请);退掉(预定的酒席等);辞去(伙计、佣工):送来的礼物都回了。7.指事情、动作的次数:来了一回。听过两回。那是另一回事。8.说书的一个段落,章回小说的一章:一百二十回抄本《红楼梦》。9.回族:回民。10.姓。11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面,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别处到原处:从邮局取回一个包裹。书报阅后,请放回原处。
筹:1.计数目或用作领取物品凭证的用具:竹筹。2.谋划:统筹兼顾。3.计策;办法:一筹莫展。
转:[zhuǎn]1.改换方向、位置、形势、情况等:转身。转脸。转换。转移。好转。向左转。向后转。转败为胜。由阴转晴。2.把一方的物品、信件、意见等传到另一方:转达。转交。转送。这封信由我转给他好了。3.姓。[zhuàn]1.绕着某物移动;打转:转圈子。转来转去。2.绕一圈儿叫绕一转。[zhuǎi]转文:他平时好转两句。说大白话就行,用不着转。
策:1.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:简策。2.古代考试的一种文体,多就政治和经济问题发问,应试者对答:对策。策问。3.我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,形状跟“筹”相似。清代初期把乘法的九九口诀写在上面以计算乘除和开平方。4.计谋;办法:上策。献策。束手无策。5.谋划;筹划:策反。策应。6.姓。7.古代赶马用的棍子,一端有尖刺,能刺马的身体,使它向前跑。8.用策赶马:鞭策。策马前进。9.拐杖:扶策而行。
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"回筹转策"这个成语呢?比如公司原计划推出的新产品遇到市场变化,管理层立即召开紧急会议,调整营销策略和产品定位,这就是典型的"回筹转策"。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强调随机应变的智慧,就像船夫遇到暗礁会立即改变航道那样自然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要特意改变原有策略?举个现实的例子,去年某直播平台原定双十一主推家电产品,但突然出现明星绯闻热点。运营团队立即将流量倾斜给娱乐主播,当晚平台活跃度飙升35%。这个案例证明,适时调整策略往往比固执执行原计划更有效。
在个人成长中,"回筹转策"同样重要。我有个朋友备考研究生时,发现专业课题型大改,立即放弃刷旧题,转而研究最新学术动态,最终成功上岸。这让我想到:真正的计划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律令,而是写在沙滩上的蓝图——海浪来了可以随时修改。
值得注意的是,灵活调整不等同于朝令夕改。去年某快消品企业三个月内五次更换代言人,反而导致品牌形象模糊。这说明策略调整需要建立在充分调研和可靠数据支撑的基础上,就像老中医调药方,既要对症下药又要把握剂量。
当代职场人特别需要这种能力。我观察到,那些能快速适应远程办公、灵活切换工作模式的同事,往往在职业发展上走得更远。毕竟在这个VUCA时代,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。下次遇到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时,不妨想想:此刻是不是该拿出"回筹转策"的智慧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