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ì shí bā jié
成语解释:四时:指春夏秋冬四季;八节:指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。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。
成语出处:唐 杜甫《狂歌行赠四兄》:“四时八节还拘礼,女拜弟妻男拜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季节
繁体字形:四時八節
英文翻译:four seasons and eight solar terms
四:1.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3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时:1.时间(对空间而言):时空观念。2.时代;时候:古时。唐时。战时。3.时间单位。旧指时辰,现指小时,即一日(一个昼夜)的二十四分之一。4.指规定的时间:按时上班。过时作废。5.季节:四时如春。6.现在的;当时的:时事。时兴。7.时俗;时尚:入时。8.副词。时常:时时。时有错误。9.有时候:时阴时晴。10.时机:不误农时。
八:1.七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
节:[jié]1.物体段与段之间连接的地方:竹节。关节。2.段落:章节。3.量词。表示分段的物体:两节烟筒。4.节日;时令:国庆节。清明节。5.事项:礼节。细节。6.限制;俭省:节制。开源节流。7.删略:节本。节录。8.操守:节操。晚节。9.古代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:持节。10.国际通用的航海速度单位。每小时航行1海里(约合1.852千米)称为1节。海水流速和鱼雷速度也多按节计算。[jiē]〔节骨眼儿〕〈方〉比喻紧要的、能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或时机。骨(gu)。
“四时八节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其实它和咱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比如老张总念叨:“庄稼人得跟着四时八节走,春种秋收才不耽误事儿。”这里的“四时八节”既指四季轮回,又暗含节气规律,说的就是顺应自然的重要性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放今天还有用吗?咱们看个例子——小王买了智能种植箱,系统自动提示“霜降前该收红薯了”。科技虽然发达,但老祖宗总结的“四时八节”规律,依然是现代农业的隐形指南针。这说明传统智慧能穿越时空,和现代技术完美融合。
再举个城市生活的例子。李阿姨每逢立夏就熬绿豆汤,她说:“四时八节养人,夏天祛湿比吃补药强。”这种把节气当养生闹钟的做法,在中医诊所也能见到。有位年轻医师告诉我,现在连00后都开始照着节气表调整饮食作息,可见古人的时间管理体系正焕发新生。
我发现个有趣现象:越是快节奏的都市人,越爱用“四时八节”当生活锚点。朋友公司最近推出“节气盲盒”,每月根据时令搭配食材和手作材料,销量意外火爆。这或许印证了,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人们对规律性的事物反而更渴求。
有个问题值得思考:为什么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,“四时八节”的使用频率反而降低了?观察发现,这个成语更多活在口语场景里,像奶奶辈的唠叨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,或是茶农说的“谷雨前的茶最金贵”。书面表达时,人们更倾向直接用“节气”这个大白话。语言就像河流,总会冲刷出最适合当下的表达方式。
最后看个跨文化案例。某国际学校的中文课上,老师用“四时八节”解释中国人的时间观,外国学生恍然大悟:“原来你们把年月切成小方块来过!”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,正在通过汉语教学走向世界。或许未来某天,我们能在海外超市看见用二十四节气分区的生鲜柜台,那才是文化交融的美妙图景。